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八年级物理全册5.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新版)沪科版
教育资料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意义。
2.会查密度表,并能说出常见的一些物质如水、空气以及钢铁的密度的大概范围。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体验解决物理问题的成就感。 2.认识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唤起对自然界奥秘探究的兴趣。
重点
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的意义。 难点
理解密度的组合单位的意义。
一、新课导入
1.让学生测量体积相等的铜、铁、铝柱体的质量,引导学生得到“体积相同物质的质量不相等”的结论。
2.在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中,发现“同种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也相等”。 3.展示手里的大铁块和小铁块,让学生思考质量的大小关系。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定量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鉴别物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怎样鉴别物质,引入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
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
.
教育资料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充分的思考后,对该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猜想,并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形成假设: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成反比。
真实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要进行实验,还要先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下面就请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的一般程序自己设计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合作、实验,练习天平和刻度尺的使用以及学会合作实验,通过实验收集所需的证据,并正确记录。
物体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老师巡视指导,要求同学们注意仪器使用的规范性,读数时要弄清分度值,准确、如实记录原始数据,不要随意改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找、分析原因。
5.分析与论证
展示数据表格,积累素材,便于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利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得出对于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的结论,证实猜想。
提出新问题: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否也相同呢?
分析不同小组所得数据,得出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不同的结论。 6.评估
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叫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密度。 (二)密度
1.定义: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mV.
教育资料
例:质量为79 000 kg的铁块,体积是10 m3,则铁块的密度为________。 从例题引出密度的单位。 3.密度的单位:kg/m3,g/cm3 换算关系:1 kg/m3=10-3 g/cm3 注意: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2)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4.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如果用天平测出物质的质量,用量筒测出该物质的体积,就可以用密度公式计算出该物质的密度。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如下知识: 1.物质的密度是其特性之一。
2.密度的定义式为ρ=,变形公式有m=ρV、V=。
3.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与体积单位组合而成,常用的单位有:kg/m3和g/cm3,1 g/cm3=103 kg/m3。
你还存在哪些困惑和疑问?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1.意义:表示物质结构的疏密程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定义: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用符号“ρ”表示 3.定义式:ρ= 4.单位:kg/m3;g/cm3 1 g/cm3=1 000 kg/m3=103 kg/m3
mVmρmVm5.测量原理:ρ=
V器材:m用天平测量;V用量筒测量
.
教育资料
本教案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课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学生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在学生的实验中,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