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姚古镇布局特点及其历史沿革研究 - 图文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同一地点。林姓迁出的南海县,郭姓迁出的高明县也紧邻鹤山和新会,地理上均处于西江下游两岸,是珠江三角洲的腹心地区,溯江西而上,能便捷地到达广西梧州。只有吴姓是迁自广东以外的福建省,迁徙距离比较远。
古、劳、莫、林、郭、梁、吴等姓汉族从广东迁入黄姚的历史背景是:1、明清之交桂东地区持续战乱使当地人口大幅度减少,而广东地区人口却相对过剩;2、清代广东商人大举入桂经商。以八大姓为首的广东商业移民大量迁入黄姚,逐步改变了这里居民的“土、客结构”。“土”是指清以前迁来黄姚的汉族;客是指清以后从广东迁来的汉族。因此,至今黄姚民间流传有“客家占地主”的谚遥。这种改变从语言上可以看出一斑,民国《昭平县志》卷7风俗志说,昭平境内各地的语言有一定的差异,但听久了都互相能说,“黄姚、英家之村落多习粤左之阳山,其音高而丽,声多用齿舌”。“黄姚之市井(街上)多习粤左之鹤山、南海(话)其音易而清,声多舌齿。”也就是说,黄姚周边汉族村落的语言和黄姚街上的语言有方言上的差异,因为他们的来源不同而带有各自祖居
地的口音。说明到民国初年时,黄姚镇上因来自广东鹤山和和南海的人数多,其语言成了当地的“普通话”。
图3-7:永安门,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3.5 古镇形成
黄姚是从农业小村落,逐渐发展为商业小镇的。
当地最早的聚落是小镇南面背靠“隔江山”的“山根寨”,现称为“龙畔街”;其次是小镇东面背靠真武山的“牛里寨”、新兴街。清代以后,随着黄姚商业的发展,
15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聚落和街道向兴宁河以北,姚江以东发展,先后出现了安乐街、金德街、迎秀街、连理街、天然街等相互连接东西走向的商业街市。
经济的发展程度通常是古镇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黄姚古镇的发展得益于其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黄姚地处昭平东北角,地处钟山、贺县、平罗、昭平四县的交界地带。向南,从马江上游的沙子镇行船可通梧州、广州;向西北,经平罗可抵桂林;向东北,经贺州可到达广东和湖南等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在汉族移民入居前,黄姚的少数民族居民很少与外界交往,广东移民们充分利用这里的区位优势,将当地出产的豆豉、黄精等农副产品、土特产进行加工转运贩买到外地,再购回本地居民所需的生活用品进行销售。商业所积累的资本为黄姚城市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16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第4章 古镇价值
黄姚古镇里的门楼、古戏台、古街、古井、民居、宗祠、庙宇、桥、亭、匾等有形建筑遗产,特别是作为整体出现的古镇聚落环境。古镇明清古建筑保存有300多幢,面积达1.6万平方米,完整保存8条石板街,全部用青石板砌成,全长10多公里。还有亭台楼阁10多处,寺观庙祠20多座,特色桥梁11座,楹联匾额上百副。古镇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设计建造匠心独运,从建筑
学上说也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4.1 旅游价值
黄姚古镇的风景很美,它既有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
图4-1:古榕树,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也有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丽江的古香古色,被游
人称为“梦境家园”。其建筑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属岭南风格建筑,与周围山水融为一体。街道全部用灰黑色石板镶嵌而成,虽历经沧桑,依然完好平整。这个处于深闺的古镇开始重焕光彩。港剧《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欢乐桑田》央视的《新虎胆英雄》让古镇名声鹊起,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2007年8月份《谍战1949》和10月份《华丽面纱》分别选择黄姚作为外景拍摄地,更是把这座千年古镇推向了世界。
2005年黄姚古镇荣膺“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称号,成为我国最具旅游价值古城镇之一,也是广西惟一获此殊荣的古城镇;2006年荣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称号;”2007年被评为“广西最好玩的十个地方”之一和
17
《专业论文写作》结课作业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4.2 历史传承价值
“黄姚”之名是怎么来的?民间有两不同的传说:一说黄姚古为壮瑶杂居之地,最早的居民是黄姓和姚姓两户人家。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狄青率部南征侬智高,其部将路经黄姚,派士兵打探路线,得知当地只有黄、姚两户人家,于是就把此地称为黄姚。现在镇上已无姚姓,而黄姓则是清代后迁入,不是原来的黄姓。另一说认为黄、姚是明代初年迁来的,因为人多势众,所以把这个地力称为黄姚。
图4-2:牌匾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两种说法的年代虽然时间上有所不同,但都认为黄姚是因姓氏而得名。以姓氏为地名在中国乡土社会中是较为常见的事,黄姚以姓氏得名是可能的。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黄姚人非常重视教育,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里人才辈出,过往的文人墨客众多,留下了众多诗歌和对联,据不完全统计,历代诗人赞美黄姚的诗达186首,楹联有197副。
据统计,现存的牌匾共有50多块。牌匾内容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记载
1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