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物态变化知识点梳理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
一、本章知识框架(填上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
二、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分别有哪些物质 海波、萘、冰、食盐、钻石、水晶、金属 蜡、玻璃、塑料、橡胶、沥青、松香 晶体 区别 有熔点(凝固点) 没有熔点(凝固点)
三、熔化、凝固、沸腾的图像
非晶体 熔化 凝固 沸腾 四、熔化、凝固、沸腾的特点 熔化 凝固 沸腾 晶体 吸热,温度不变 放热,温度不变 吸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 吸热,温度持续上升 放热,温度持续下降 五、晶体熔化、凝固、沸腾的条件 熔化(2个条件) 凝固(2个条件) 沸腾(2个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蒸发 沸腾 六、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不 同 点 发生位置 温度要求 液温变化 剧烈程度 有无气泡产生 相同点 液体表面 任何温度 温度下降 缓慢 无 都是汽化现象 都吸收热量 物态变化 液化 液化 凝华 自然现象 霜 冰花 雾凇 液体内部和表面 达到液体沸点 温度不变 剧烈 有 七、自然现象与物态变化
自然现象 雾 露 雪 九、温度: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简称开(K)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3.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2)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分度值,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物态变化 凝华 凝华 凝华 八、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熔化和凝固图象的“一波三折”
熔化和凝固图象是通过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分析图象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
(1)弄清图象的两个坐标
看清图象的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物理量,判断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温度,它表示的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2)分析图象中的点
图象中的起点,表示开始计时时刻晶体的温度,图中起点A表示开始计时时刻该晶体的温度是50 ℃;B点表示晶体刚刚到达熔点,是固态,需吸热才开始熔化,是固态和固液共存
状态的分界点;C点表示熔化结束,已全部变成液态;E点表示凝固开始;F点表示凝固结束。
(3)分析图象中的线
①确定熔点:晶体熔化图象中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所对应的温度就是该晶体的熔点,如BC段对应的温度是80 ℃,表明该晶体的熔点是80 ℃。
确定凝固点:跟判断熔点的方法一致,该晶体的凝固点也是80 ℃。说明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②能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如果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就是晶体;如果没有这样的直线就是非晶体。
③根据图线能确定晶体熔化的时间,BC段熔化过程用了5 min。
④能辨认是熔化图象还是凝固图象,如AB段温度升高是熔化图象;FG段温度降低是凝固图象。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记住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象的特征,对照题图进行分析判断。
2.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放热情况巧判断
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两点:(1)物态变化的识别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只要弄清楚物态变化过程的吸、放热规律,问题便迎刃而解。我们可以把物质的三态分
为低能态(固态)、中能态(液态)、高能态(气态),当物质由低能态向高能态变化时要吸热,反之则放热。(2)题目中对物态的日常化用语“称呼”易导致我们判断错误。如“烟”“粉”一般由固体小颗粒组成,为固态。“雾”“热气”“汗”一般由小液滴组成,为液态。
判断物态变化的类别,要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看物态变化前后物质所处的状态;二是看物态变化前后物质的吸、放热情况。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的冷热程度也一样;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5. 体温计的温度范围:35℃-42℃ ,分度值是: 0.1℃
①结构特点:玻璃泡容积比玻璃管大,并在玻璃泡上方有一个非常细的缩口。(它可以使上升的水银不能自动回落到玻璃泡内) ②注意事项: 每次使用前要先甩一甩,使玻璃管内的水银回落到玻璃泡, (体温计在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人体)。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 萘的熔点为80℃。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知道熔点和物体温度判断物物态)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 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熔化吸热的事例: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②可用纸锅将水烧至沸腾。(水沸腾时,保持在100℃不变,低于纸的着火点) ⑴蒸发现象:
① 湿衣服放在户外,很快就会干 ②教室洒过水后,水很快就干了 ⑵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① 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风加快了身上水的蒸发,蒸发吸热)
②一杯40℃的酒精,敞口不断蒸发,留在杯中的酒精温度低于40℃。(蒸发要向周围环境和液体自身吸热。)
③在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示数会先下降再升高。(酒精蒸发吸热,使说明:(1)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温度降低并且有致冷作用。(2)不同的液体沸点(沸腾时的温度)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还要随液面上方气压的大小而变化。气压高,沸点高;气压低,沸点低。(3)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但其自身的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中液体温度下降,蒸发结束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1) 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①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② 冬天,嘴里呼出“白气”。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雾状小水珠) ③ 冬天,窗户内侧常看见模糊的“水气”。(屋内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成小水珠)
④牙医在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将检查用的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稍微烤一下,然后放入口腔中。(防止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 ⑵压缩体积液化:
① 在常温下,将石油气压缩放入钢瓶中,以液态石油气的形式保存。 ②“长征”火箭的燃料和助燃剂分别是:压缩成的“液态氢”和“液态氧”。 ③打火机中,常用压缩后的液态“丁烷”作为燃料。 液化放热:
①北方的冬天,在室内暖气管道中通以灼热的水蒸气来取暖,最后在管道另一头回收到的是水。(水蒸气液化成水放出大量热)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更容易烫伤人体。(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要放热)
冰雹:是水在下落的过程中遇冷凝固而成(凝固)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