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验收达标练(有解析)
心情,分析时,要着眼整首诗,从中概括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戴诗表达了诗人在宦游途中的思归乡情。羁旅途中的游子本就怀有无限乡思,突然发现隔河相望的青山竟有些像故乡的青山,更牵起无限乡思之情。徐诗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两首苏轼的诗词,完成(1)~(2)题。
采桑子 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 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
苏 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
注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 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
D.《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首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E.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解析:选CE C项,应为“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E项,“一喜一忧,迥然不同”有误。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试做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
5
回味的广阔空间。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再过金陵
[唐] 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 头 城
[宋] 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②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③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④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陵和石头城都指南京,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六朝古都。吴、西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都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B.《再过金陵》是包佶重过六朝古都金陵时写下的吊古之作。作者“再过金陵”时生发了“江山不管兴亡事”的惆怅,大概是因为那时国家的局势已不容乐观了。
C.台城曾经是六朝统治者追欢逐乐的场所,后来成了诗人凭吊、寄寓伤今之情的触发点。这一类的触发点还有隋宫、乌衣巷、大运河等。
D.这两首诗都是怀古诗。怀古诗一般都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诗人对某历史人或物的看法,这两首诗也不例外。
E.包诗《再过金陵》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的情感;刘诗《石头城》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解析:选AD A项,“西晋”错,应为“东晋”;D项,刘诗《石头城》没有运用议论。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答:
参考答案: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或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
③
④
②
①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