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4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专题复习
古代史 专题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动荡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第1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
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体系构建】
1、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2、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陶瓷、秦陶佣) 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3 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秦焚书坑如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知识梳理】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 制度。(中央确立 制度与 制;地方废除 制,全面推行 制);颁布《秦律》。
汉朝:汉初地方采用 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 ”;设刺史、实行“ ”;实行 制选官。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2、经济上:
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实行 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行“泰半之赋”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 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垄作法;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
1
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 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 瓷;
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 ”称号; 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1)思想专制,秦朝 “ ”, 汉初“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与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 ),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科技、文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大发展,奠定我国古代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东汉蔡伦改进 、《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 ”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太学出现、察举制。
【难点解析】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强化皇权,分散削弱相权,强化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两大基础:①经济基础: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理论基础:韩非子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是什么?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3)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①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②目的: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③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④史实: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⑤评价: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2
高三历史巩固训练
古代史 专题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动荡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年) 第1讲: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1.(2009全国文综一)“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 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2.(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4.(2011·海南单科·2)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5.(2011·福建文综·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
古代史专题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与动荡
1.【答案】BDCA(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答案】DBB(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 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3.【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化;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4分)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