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后轮半轴的设计说明书
车倒角 车刀 选用工序V 切退刀槽
kr=45的直头通切车刀车45倒角
切退刀槽 取a=1.5和a=2的切槽刀
进给量f为手动,查<<切削手册>>得v=0.17m/s
工序VI 调质
淬火加回火叫调质处理,淬火时将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然后通过介质迅速冷却,回火时根据工件要求的硬度不同将工件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下某个温度进行回火。调质处理后零件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但表面硬度较低,不耐磨。可用调质+表面淬火提高零件表面硬度。渗碳处理一般用于表面耐磨、芯部耐冲击的重载零件,其耐磨性比调质+表面淬火高。经热处理后,表面可以获得很高的硬度,芯部硬度低,耐冲击。所以调质处理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重要工序。
工序VII 车螺纹
机床:CA6140
螺距P=1 mm f=P=1 mm L1=2~3p L2=2~5p =2~5mm
计算工时 车M22 得m1=(L+L1+L2)nf=0.0675min
工序IX 铣键槽
17
t/
机床:立式铣床X53T 转速n=18r/min
纵向进给量为f1=10 mm/min 横向进给量为f2=10 mm/min ①h=17mm, L=5mm
t
tm横= L/f2n=0.03min tm1=0.12min
计算工时得m纵= h/f1n=0.09min ② h=20mm, L=6.7mm
t
tm横= L/f2n=0.04 min tm2=0.9min
第九道工序所需工时Tm9=1.02min
计算工时得m纵= h/f1n=0.11min
工序X 去毛刺
毛刺是冲裁后冲件断面边缘锋利的凸起。经过去毛刺处理后会使零件表面的精度大大提高。所以去毛刺是不可或缺的一道重要工序. 综上所述,本设计所需总基本工时
Tm总=14.049min
工序XII 终检
五.夹具设计
为了提高生产率,保证加工质量,降低劳动强度,需要设计专用夹具。本夹具将用于CA6140卧式车床。刀具为高速钢车刀。
1 定位基准的选择
18
由零件图可知, 这一定位方案夹具简单,装夹方便可靠且容易拆卸工件,固可行。
2 切削力及夹紧力计算
刀具:高速钢车刀。Φ80mm F?CFaqpFxFfazwFyuFedon,其中
CF?650,ap?5mm,xF?1.0,fz?0.36mm,yF?0.72ae?40mm,uF?0.86,do?225mm,qF?0.86,wF?0所以
650x5x0.360.72x400.86F??6473(N)
2000.86其中,水平分力:FH?1.1F?7121 (N) 垂直分力:Fv?0.3F?1942(N)
在计算切削力时,必须把安全系数考虑在内。
安全系数K?K1K2K3K4
式中 K1————基本安全系数1.2;
K2————加工状态系数1.1; K3————刀具钝化系数1.1; K4————切削特点系数1.0;
'(N)所以,F?KFH?1.2x1.1x1.1x1.0x7121?10339
六.总结与体会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也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之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今天
19
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实话,课程设计真的有点累。然而,当我一着手清理自己的设计成果,漫漫回味这2周的心路历程,一种少有的成功喜悦即刻使倦意顿消.虽然这是我刚学会走完的第一步,也是人生的一点小小的胜利,然而它令我感到自己成熟的许多。通过课程设计,使我深深体会到,干任何事都必须耐心,细致。课程设计过程中,许多计算有时不免令我感到有些心烦意乱:有2次因为不小心我将加工步骤顺序跟公差搞错了,只能毫不情意地重来。但一想到今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想到世界上因为某些细小失误而出现的令世人无比震惊的事故,我不禁时刻提示自己,一定要养成一种高度负责,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在工作作风上得到了一次难得的磨练,短短2周的课程设计,使我发现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真正如此的缺乏,自己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力是如此的不足,几年来的学习了那么多的课程,今天才知道自己并不会用.想到这里,我真的心急了,这说明课程设计确实使我你有收获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在大学四年以来给我的敦敦教导,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这个即将毕业的日子里,感觉心里很难受,舍不得离开这个学校,更舍不得兢兢业业的老师们;舍不得我经常呆过的自习室,更舍不得可爱的同学们!祝愿母校的明天更辉煌!
七.参考文献
20
【1】 赵家齐等,《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2】 王光斗、王春福,《机床夹具设计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黄鹤汀等,《机械制造装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先逵,《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张世昌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相瑜才等,《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I》,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7】 王俊昌等,《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II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