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教案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一、 生产指标 1、产量指标:亩产稻谷700㎏以上 2、产量结构指标:亩有效穗数40—42万穗,每穗平均实粒数75—80粒,千粒重24—26ɡ。 3、品质指标:精米率在75%以上, 二、 技术指标 1、土壤肥力指标:选择土壤肥力均匀的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 15克 /公斤以上,速效氮100--120毫克/公斤,速效磷10毫克/公斤,速效钾>250毫克/公斤以上。 2、施肥指标:亩施优质有机肥1—1.5吨,化肥总量50公斤,其中,尿素30公斤,磷肥15公斤,钾肥5公斤,锌肥1.5公斤。 三、效益指标 亩产值2350—2360元;物化成本(不包括人工费用),600元;亩纯收入1750—1760元。 四、主要栽培措施技术: (一)、育秧技术 1、物质准备: 抛栽一亩本田,需用规格长61㎝,宽33㎝,秧盘空穴数561孔的塑料钵体育苗盘40盘,优良稻种3.5㎏。过筛的优质农家肥50㎏,过筛的无病菌旱地或庭院肥沃的粘壤土120㎏,宽 4米 的农膜1.5—2㎏和竹夹板片,98%工业硫酸0.3㎏,敌克松0.03㎏,粉碎的磷酸二铵0.1㎏,粉碎的尿素0.03㎏。 2、品种的选择和种子处理 抛秧稻对品种的无严格的要求,生产中推广的主栽优良品种均适宜作为抛秧稻种。种子纯度98%以上,净度95%以上,发芽率95%以上。 2.1、选种:在播种前10—15天选睛天晒种子2—3天,经风选后用比重1:13的泥水选(用新鲜鸡蛋横卧时浮出水面露5分硬币大小为准)。将种子倒入选液并搅拌1分种后,先捞出上浮秕粒和杂物,再捞出下部饱满种子,用清水洗净附着在种子表面的泥浆。 2.2、种子消毒:为了防治种子传播的病害如恶苗病,稻瘟病等用40%多茵灵稀释成多菌灵:水为3:1000倍液浸泡种子48小时,种子消毒后不用清洗。 2.3、浸种催芽:将消毒的种子直接放在15— 20℃ 的温水中浸泡3—4天,捞出放在28— 32℃ 的温度条件下,当70%的种子破胸露白后,将温度降到25左右进行催芽,当90%的种子长出2毫米的芽时,把种子放在常温下晾6小时即可播种。如用混土播种方法,种子破胸露白后晾6小时即可播种。 3、育秧盘土的配制 3.1、盘土的配制:育秧盘土要求土壤疏松,无病、虫、杂草,有一定的结块能力的粘壤土,(绝对不能用砂性土壤),可用无病菌旱地或庭院肥沃的粘壤土。取土后风干,捣碎大块过筛备用,抛栽一亩本田需120㎏,备优质农家肥50㎏,土和农家肥均需5—6㎜的筛子过筛。土肥比例为7:3或8:2,用粉碎过筛的磷酸二铵100ɡ,粉碎的尿素30ɡ与盘土、有机肥混拌均匀。 3.2、盘土的消毒: 用70%敌克松按药土比例0.01:100计算出敌克松的实际用量,先与少量盘土约5—6㎏拌匀,然后再与总量盘土混拌均匀。 4、秧床地的选择与整地 4.1、秧床地的选择:秧床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无病、虫、杂草,灌水、排水管
理方便的旱地或庭园地。 4.2、秧床的整地、调酸:秧床整地时每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10公斤以利引根下扎,整平秧床后进行土壤调酸。因为,博乐市土壤酸碱度一般在7.5—8.5之间,床土必须进行调酸后才能满足秧苗对微酸性土壤的生理要求,并能拟制床土立枯病菌的繁殖,以增强秧苗吸水,吸肥,抗病能力。每平方米用98%的工业硫酸15— 20克 稀释200倍液均匀喷洒于床面。 4.3、秧床消毒:秧床消毒的目的在于消灭土壤中立枯病菌。这也是育苗成败的关键措施。每平方米用70%敌克松2.5— 3克 ,先用少量的白酒溶解,然后再用水稀释600倍均匀泼洒于床面上。由于敌克松不可能完全溶解,有少部分残渣绝对不可泼洒在床面上,否则将引起药害发生死苗,严重的甚至根本不出苗。施药后再洒少量水,待床面无积水时才能摆盘。 5、播种 5.1、播种期的确定:播种期可根据本地的气温和秧龄期来确定,当气温稳定达到6— 7℃ 时开始播种,一般博乐为4月20—25日。 5.2、确定秧龄: 播种期也可根据秧龄期来定,本地区秧苗叶龄在3—3.5叶时,秧龄30—35天,苗高9—10㎝。 6、播种方法和播种量 6.1、人工手撒:先把秧盘摆放在秧床上,秧盘之间紧密相连,不留空隙。摆好一排后,用孔径5-6㎜的圆筛将盘土均匀的筛入秧盘孔穴中。盘土量达到秧盘孔穴深度的2/3时,进行人工手撒种籽。撒中时应多撒几遍,尽量撒均匀,每盘用芽种70—80ɡ,折合干种55—65ɡ,撒完种子后覆土。播种结束后立即用小水浸灌。必须一次性将水灌透,灌水后如盘土下沉,应补充覆土一次。但是必须注意:覆土不能超过秧盘平面。因为覆土过多,易引起串根,影响抛秧速度。 6.2、混土播种:先将秧盘中撒1/3的盘土,每盘用芽种100ɡ,(折合干种80ɡ)与2/3的盘土混拌均匀后,装入秧盘孔穴中,用板刮平。摆放在秧床上,播种结束后,用小水浸灌。灌水后如种子外露或盘土下沉时,覆少量的盘土,不能超过秧盘平面。 6.3、盖膜:播种浸水结束后,每隔50厘米插一根弓条。棚高40厘米,然后盖塑料膜。苗床周围挖5厘米深的小沟,将膜用土压严,每隔 5米 打一木桩用绳固定簿膜拱棚。 7、秧期管理 7.1、水分管理:由于播前已灌足了底墒水,播种至出苗前一般不灌水,到秧苗叶片早晚无水珠,床面发白后及时灌水,浇水时间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日落后2小时为好,浇水时要一次浇透,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和秧龄的增长应经常查看苗情,出现缺水现象时应及时浇水,保证秧苗有足够的水分,秧苗一叶一心结合施药少量补水,2.5叶时抛栽前10天,由于此时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加大,秧苗易出现缺水现象要每天浇一次水,保证秧苗健壮生长。 7.2、温度管理,播种后至秧苗出土变绿前约5—6天不通风,保持高温高湿,全绿后小通风,使床内温度保持在25— 28℃ ,将塑料膜一端揭开一点,进行小通风,日落前2小时盖膜,以保温防寒,秧苗1.5叶后加大通风量,使床内温度保持在20— 23℃ ,
秧苗2.5叶后,昼夜通风,抛栽前一周无霜冻不盖膜。 7.3防治立枯病:播前秧床虽然进行过土壤消毒,但由于敌克松防效较短,在秧苗一叶一心时还必须进行施药,抑制立枯病菌的危害。每平方米用70%的敌克松2.5ɡ兑水2.5㎏喷洒秧苗,然后用清水冼净叶面上的药夜,每隔7天喷一次,可有效的控制立枯病的发生。 7.4、秧田追肥:2.5叶期后,如果秧苗出现褪绿变黄,说明有脱肥现象,必须及时追肥,结合浇水每平方米施尿素6—10ɡ,均匀撒施水面。 7.5、起秧:叶龄在3—3.5叶时,秧龄30—35天,苗高9—10㎝的壮秧苗在抛秧的前一天。检查盘土湿度,如盘土过湿把秧盘掀起放在埂子上凉一凉。如盘土过干用大水快灌,灌后秧床内无积水。起秧时先将秧盘从秧床上掀起拉断扎如床土的引根,卷成筒状运往本田。 (二)、抛秧技术 1、本田整地 抛秧田块应能灌、能排、能有效的控制水层,保证抛后湿润立苗。稻田以秋季耕翻为好,有利于消灭稻田杂草,耕翻深度15—20㎝,深浅一致,做到不漏不重,扣垡严实,基肥翻入耕层,建立起犁翻一年,旋耕2—3年。 2、施基肥 每年在整地前亩施用农家肥2t,亩施尿素10㎏,磷肥15—20㎏,钾肥5㎏,锌肥1.5㎏用细土或细沙混拌均匀撒施田面,本田提前3—5天放水泡田,田面要净,无根茬、杂物。整平田面,同一田面高差不超过3㎝,达到寸土不露泥,田面呈花达水状态(汪泥汪水状)。 3、抛秧时间 耕耙后待泥浆下沉后开始抛秧效果最好,一般粘壤土耙田后5-6小时开始抛秧,壤土耙田后4小时开始抛秧,砂壤土耙田后2—3小时开始抛秧。如果耙田后时间过长田面较硬、秧苗入土浅、卧苗增多影响抛秧质量。 4、抛秧质量 秧苗运往本田后,每亩按1.8—2万穴将秧盘均匀的摆放在四周田埂上。抛秧时将秧盘拿在手上,抓起一把秧苗活动几下,使秧根相互分开,然后用力向空中 3M 以上高处抛撒。先稀后匀、先远后进,分两次抛,第一次抛总量的70—80%,第二次抛总量的20—3 0%。站立苗达80%以上,倾斜苗不能大于15%,卧苗不能大于5%。 5、抛秧密度 抛秧密度依据稻田土壤肥力情况而定,肥力高的田块,亩抛栽密度1.6—1.7万穴。中等肥力的田块,亩抛栽密度1.7—1.8万穴。肥力较低的田块,亩抛栽密度1.8—2万穴。 (三)、立苗至分蘖期管理 1、防止抛后漂秧 抛秧稻田抛栽后不能立即灌水,抛栽后2—3天内保持薄皮水落干后小水浸灌。有利早立苗,如此期遇雨应及时将水排干,避免漂秧。 2、水层管理 由于抛秧苗入土比手插稻浅,只有1.5—2㎝,大多数是小、中苗,切忌灌深水,只能灌2—3㎝的浅水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低节位成穗率高的优势。当田间总茎数达到43—45万时,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 3、追施分蘖肥:秧苗开始正常生长,根量迅速增加,吸收能力增强,为保证低分蘖优势早生快发。抛秧后7—10天亩追施尿素5—7公斤,抛秧后15—20天,再亩追施尿素10—15㎏。 4、
除草:本地区稻田主要杂草为稗草,鸭舌草,三棱稗草,一年生杂草可多年生种子兼根茎,球茎繁殖的眼子菜,牛毛草等。分布在耕层的不同层次中。因而发生的时间参差不齐,而且持续时间长,为彻底消灭杂草,采取化除和人工拔除杂草相结合的技术措施。 4.1、化学除草: 由于抛秧稻田无行、株距,植株分布不均匀,又因抛秧稻苗比手插稻苗小,有些空间易被杂草挤占,所以抛秧稻化除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在抛秧后7—10天结合追肥,每亩用60%丁草胺120—160ɡ,配成毒土或与尿素拌匀一起均匀撒入田内,可有效的防治稗草等禾本科杂草,如果稻田里眼子菜,牛毛草较多的田块,抛秧后10—15天结合第二次追肥,每亩用10%的农得时可湿性粉剂15—20ɡ与化肥拌匀撒施田内,施药后保持水层4—5天。 4.2、人工拨草:对化学药剂难以防除的特殊草类如三棱草等,在水稻分蘖末期进行人工拨除。 (四)、拨节至抽穗期田间管理 1、灌水:晒田复水后,从水稻幼穗分化开始建立水层,但为了防止茎基部节间过长而发生倒伏,灌3—4㎝的浅水层。孕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多的时期,这时绝对不可断水,当气温过高时,要加深水层至5—7ɡ㎝进行护胎。如发现烂根现象应采取间歇灌水,灌水2—3天,排水一天,给土壤一定的氧气促进新根生成。 2、穗肥:孕穗期是水稻一生中需肥最多的时期,这时期已进入高温季节,土壤中转化的有效养分迅速增加,早期施入的基肥可被全部利用,土壤供氮量较大。如在拔节到孕穗期植株矮小,叶色淡黄不转绿时,在抽穗前15天左右,亩施尿素2—3㎏。 (五)、抽穗至收获期田间管理 1、灌水:抽穗到乳熟末期不可断水,保持3—5㎝浅水层,使抽穗整齐,利于开花授粉,加快灌浆速度。腊熟期开始间歇灌水,使稻田处于干湿交替状态,灌水后保持一定水层,让其自然落干再灌水,一至到收割前7—10天停水。 5.1、收获:在水稻完熟时籽粒含水量达19—20%,完熟籽粒达90%时及时收割,防止因成熟过度降低米质和产量,水稻收获后及时脱粒,晒2—3天,含水量降到14%以下时入仓保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