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1.《桃花源记》导学案(老师用)

21.《桃花源记》导学案(老师用)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15:06:03

21. 《桃花源记》导学案(师)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1.学生能独立地读懂课文,完成老师1.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重习点目指定的任务。 标 2.学到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难 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练笔:

简介作者: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字词注音、释义。

2.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 严然、鲜美等。 三、“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解决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五、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治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然 阡陌.. 垂髫. 诣.太守 邑.人 刘子骥.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阡陌交通..: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⑤诣太守,说如此..

: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③比喻无人再未尝试或过问。(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八、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故意把“源”错写为“园”,然后提问为什么用“源”。 二、关于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躬耕僻野,过着俭朴的生活。

三、一人一句,先读,再口译,然后回答一两个问题。 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翻译出每一个字; 2.补足省略成分; 3.通畅。

提问的问题大致有: 1.正音 晋.太元中 缘.溪行 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 及郡.下 诣.太守 刘子骥. 2.解释加点的词语 缘.溪行 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

之 欲穷.其林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 交通.. 悉.如外人 黄发.. 垂髫.. 并怡然..自乐 乃.大惊 具.答之 便要还家 率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外人道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诣.太守 寻向.所志 欣然规.往 寻.

病终 后遂无问津..

者 3.要翻译的重点句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研讨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神秘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用四个字:避秦时乱)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答案应是两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

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似有实无,似真而幻,暗示桃源是

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厌恶这一现实,向往美好社会,但又无法实现,就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但这理想境界不过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9)本文出的三个成语是:——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四、深入研讨,解决其他疑问。

事先在“备课”时把问题及答案准备好。 五、小结:在本课你学到了哪些获取知识的方法?

——1.查字词典; ——2.查各种参考书; ——3.上网查询; ——4.请教别人;

——5.与别人研究讨论。 ——6.独立思考。 六、作业:背诵全文

搜索更多关于: 21.《桃花源记》导学案(老师用)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1. 《桃花源记》导学案(师) 主备:熊永沾 课型:预习+展示 高石中学八(2)班 姓名: 第 组 第 号 学习流程 初读感知——导语设计——预习检查——文本分析——总结反馈 1.学生能独立地读懂课文,完成老师1. 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学重习点目指定的任务。 标 2.学到一些获取知识的方法。难 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练笔: 简介作者: 二、了解课文大意。 1.字词注音、释义。 2.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 严然、鲜美等。 三、“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