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煤化学实验

煤化学实验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5 23:15:25

(22) 硫酸:化学纯,密度1.84g/cm3。 (23) 三氧化钨:化学纯 ,粉状。

(24)粒状二氧化锰:使用硫酸亚锰和高锰酸钾制备。其执法如下:称取25g硫酸亚锰(MnSO425 H2O),溶于500mL蒸馏水中,另将16.4g高锰酸钾,溶于300mL蒸馏水中,分别加热到50~60℃。再将高锰酸钾溶液慢慢注入硫酸亚锰溶液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加入10 mL1+1的硫酸,将溶液加热到70~80℃继续搅拌5 min。停止加热,静置约2~3h,以倾泻法过滤并用热蒸馏水洗至中性。将沉淀放入干燥箱在150℃下烘干2~3h,即得褐色疏松的二氧化锰。小心破碎至2 mm以下并过筛,取粒度0.5~2 mm的二氧化锰备用。二氧化锰中含有适量的水分有利于氮氧化物的吸收。因此,不能用完全干燥的二氧化锰。 (25)氢氧化钠:化学纯或氢氧化钾化学纯。 四、实验准备

(1)仪器准备:碳氢测定仪由以下三个系统组成。 ①氧气净化系统

氧气净化系统是由一个洗气瓶和两个气体干燥塔组成。洗气瓶内装适量40%氢氧化钾溶液,其中一个气体干燥塔下部(约1/3)装碱石灰,上部(约2/3)装无水氯化钙或高氯酸镁;另一个气体干燥塔装无水氯化钙或高氯酸镁。 ②吸收系统

吸收系统由四个U形管组成,以此为吸水管(内装无水氯化钙或高氯酸镁)、除氮管(前2/3装二氧化锰,后1/3装无水氯化钙或高氯酸镁)。

吸收系统的末端连接一个空U形管(防止起泡剂中硫酸倒吸)及一个装有浓硫酸的气泡剂。仪器装置如下:

③燃烧系统

燃烧系统由燃烧管和三节炉组成。燃烧管按下述方式充填。

制作三个长30 mm和一个长100 mm的铜丝卷,直径稍小于燃烧管的直径,一便能自由推入管内并与管壁保持尽可能小的间距。100 mm的铜丝卷一端装设一个粗铜丝制成的环或钩,以便铜丝卷入管中被取出或放入,所制成的铜丝卷应在箱型电炉内于800C下灼烧一小时,燃烧管出气端留有长500mm长的空间。以下依次为30mm银丝卷,30MM铜丝卷、130~150MM(与第三节电炉长度一致)铬酸铅(若石英管,应该用铜片将铬酸铅与管壁隔开)、30MM铜丝卷、330~350MM(与第二节电炉长度相同)线状或粒状氧化铜、30mm铜丝卷、310mm空间(与第一节电炉长度加上瓷舟长度相等)和100mm铜丝卷。其填充

方式如图3-6所示。燃烧管两端橡皮帽或铜接头,以便分别同净化系统和吸收系统联通,新橡皮帽在使用前应先在105~110C的温度下烘烤8h。 (2)炉温的校正

将工作热电偶插入第三节的热电偶孔中,使热端稍进入炉膛。使热电偶与高温表连接。炉温升到规定温度后,保温1h,然后将标准热电偶相继置于空燃烧管中对应第一、第二、第三节炉的中心处(注意勿使热电偶与燃烧管壁接触)。

热电偶处于第一个位置时,都要调节炉温,使标准热电偶所指示的炉温恰好符合实验要求的温度,并恒温5min,同时记下工作热电偶的工作读数。在实际测定中,及以此标定的温度进行控制。

(1) 气密性检查

将仪器按图3-5连接好,开启所有U形管旋塞,接通氧气;调节氧气流量为

120ml/min,然后关闭靠近u形管旋塞,此时若氧气流量降至20ml/min,表明系统气密;否则应检查漏气处并解决,解决气体气密。

(2) 空白值测定

仪器各系统连接后,检查其气密性。若不漏气,通电升温并接通氧气;流量为120ml/min。升温过程中将第一节电炉反复移动数次。系统通气20min左右,取下吸收管,并关闭吸收管旋塞,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分钟后称量。当第一节炉温达到并保持在850+—10C,第二节炉温达到并保持在800+—10C,第三节炉温达到600+-10C,将第一节炉紧靠第二节炉,接上以称量的吸收管。在燃烧舟中加入三氧化钨,打开燃烧管进气端的橡皮帽,取出铜丝卷,将装有三氧化钨的燃烧舟推到第一节炉的入口处,把铜丝卷放回燃烧管,套上橡皮帽,接通氧气,调节氧气流量为120ml/min。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处于炉的中心。通气23min,将第一节炉移回原位,经2min后,停止通入氧气并取下吸收管,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min后称量。水分吸收管的增重就是空白值。重复上述操作,连续两次所得空白值相差不超过0.0010g,除氮管和二氧化碳吸收管最后一次质量变化不超过0.0005g时为止。取两次的平均值作为当天计算氢的空白值。

做空白值实验前,先确保保温管的位置,使出口端温度尽可能高又不至于使橡皮帽分解,若空白值不易达到稳定,可适当调整保温管的位置。

3-6图

五、测定步骤

(1) 将第一节炉温控制在(850±10)℃,第二节炉温控制在(800±10)℃,第一节

炉温控制在(600±10)℃,,并将第一节炉紧靠第二节炉。

(2) 在预先灼烧过的燃烧舟中称取粒度小于0.2 mm的一般分析试样煤样0.2g(准至

0.0002g)摊均并摇平,在煤样上铺撒一层氧化钨(与空白值测定时用量一致),然后将燃烧舟暂存入无干燥器中备用。

(3) 将已经恒重并称出质量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吸收管连接好,以120Ml/min的速度通

入氧气。关闭吸水U形管,打开燃烧管进口,取出铜丝卷,迅速放入燃烧舟,使其前段恰好在第一炉口处,再将铜丝卷放回燃烧管,套上橡皮帽,立即开启U形管并通入氧气使流量为120mL/min,过1min向净化系统移动第一节炉,使燃烧舟的一半进入炉子;再过2min后移动炉子,使燃烧舟刚好全部进入炉子;再经2min使燃烧舟位于第一节炉的中心。保温18min后,将第一节炉移回原处。2min后停止抽气。关闭和拆下吸收管,用绒布擦净,在天平旁放置10min后称量(除氮管不称量)。

六、实验记录和结果计算 (1)实验记录: 煤样名称 煤样来源 瓷舟编号 U形管质量/g 吸收管 水分吸收管 瓷舟质量 吸收前质量/g 二氧化碳分吸收管 瓷舟+煤样质量/g 吸收后质量/g 煤样质量m/g 增量值/g 煤样水分Mad/% 重复测值/% Had= Had= Cad= Cad= Cad= 平均值/% Had= 水分空白值m3/g (2)结果计算 测定结果按下式计算:Cad=[(0.272 9m1)/m]3100

Had=[0.1119(m2-m3)/m] 3100-0.1119Mad

式中Cad——空气干燥基碳元素含量,%; Had——空气干燥基氢元素含量,%; m——一般分析试验煤样质量,%; m1——二氧化碳吸收管增量,%; m2——水分吸收管增量,%; m3——水分空白值,g;

0.2729——由二氧化碳折算碳的因素;

0.1119——由水折算氢的因素;

Mad——一般分析试验煤样水分,%。

当需要测定有机碳Co,ad=(0.2729m1/m) 3100-0.2729(CO2)ad

式中(CO2)ad——一般分析试验煤样中碳酸盐二氧化碳含量,%;其余符号同前。 七、精密度

同一化验室重复性限/% Cad Had 0.50 0.15 不同一化验室再现性临界差/% Cd Hd 1.00 0.25 八、注意事项

(1) 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各节炉温不得超过规定温度,尤其是第三节炉温

不能超过600℃。如炉温过高,铬酸铅将会融化,使实验无法继续进行,甚至损坏燃烧管,而且硫酸铅在较高温度下可能发生分解而影响实验结果。

(2) 燃烧管出口端自始至终应很好保温,尤其在冬天或测定水分含量较高的褐煤和长

焰煤时更应注意。为了防止水分冷凝,可以在出口玻璃管上绕几圈电热丝,同6V交流电,或用电吹风器加热。

(3) 燃烧管中的充填物(氧化铜、铬酸铅和银丝卷),测定70~100次后应检查或更换。

如经适当处理仍可使用,其处理方法:

① 用1mm筛子筛去粉末,筛上的氧化铜仍可继续使用。

② 铬酸铅用热的稀碱液(约5%氢氧化钠)浸取后,再用水洗净碱液,烘干并在

500~600℃炉中灼烧0.5h以上仍可使用。

③ 银丝卷经浓氨水浸泡5min,放在热蒸馏水中煮沸5min,再用热蒸馏水冲洗

干净烘干后再使用。

(4) 吸收系统拆下后,须在天平旁放置10min后再称量。 (5) 除氮管中的二氧化锰在测定50次后应予更换。 (6) 为了检查测定装置和操作技术是否可靠,称取0.2g标准煤,进行碳、氢含量测定。

若实测的碳、氢值与标准值的差值不超过标准煤样的不确定度,表明测定装置可用,操作正常。否则,需查明原因,彻底纠正后方能正式测定。

九、思考题

(1) 测定碳氢元素的原理是什么? (2) 怎样进行气密性检查?

(3) 为什么要使系统恒定后才能做实验?仪器不能恒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

除?

搜索更多关于: 煤化学实验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2) 硫酸:化学纯,密度1.84g/cm3。 (23) 三氧化钨:化学纯 ,粉状。 (24)粒状二氧化锰:使用硫酸亚锰和高锰酸钾制备。其执法如下:称取25g硫酸亚锰(MnSO425 H2O),溶于500mL蒸馏水中,另将16.4g高锰酸钾,溶于300mL蒸馏水中,分别加热到50~60℃。再将高锰酸钾溶液慢慢注入硫酸亚锰溶液中,并搅拌均匀,然后加入10 mL1+1的硫酸,将溶液加热到70~80℃继续搅拌5 min。停止加热,静置约2~3h,以倾泻法过滤并用热蒸馏水洗至中性。将沉淀放入干燥箱在150℃下烘干2~3h,即得褐色疏松的二氧化锰。小心破碎至2 mm以下并过筛,取粒度0.5~2 mm的二氧化锰备用。二氧化锰中含有适量的水分有利于氮氧化物的吸收。因此,不能用完全干燥的二氧化锰。 (25)氢氧化钠:化学纯或氢氧化钾化学纯。 四、实验准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