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探讨+本科毕业论文 - 图文
长沙学院毕业论文
善当前数据网络延伸层的一个好方法。
SDH Ring BTS PSTN
VP Ring RP Ring 3G
IP/ATM PSTN MSTP光网络 ATM
GSR
NGN L2/L3 业务接入 业务传送 核心交换
NGN软交换
图3.1.2 MSTP光网络业务传送示意图
3.2 MSTP的发展
MSTP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从出现到现在已有5、6年的历史,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到目前也尚未形成完善的MSTP国际化标准。MSTP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上,以太网新业务的QoS要求推动着MSTP的发展。一般认为,MSTP技术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代MSTP的特点是提供以太网点到点透传。它是将以太网信号直接映射到SDH的虚容器(VC)中进行点到点传送。在提供以太网透传租线业务时,由于业务粒度受限于VC,一般最小为2Mb/s,因此,第一代MSTP还不能提供不同以太网业务的QoS区分、流量控制、多个以太网业务流的统计复用和带宽共享以及以太网业务层的保护等功能。
第二代MSTP的特点是支持以太网二层交换。相对于第一代MSTP,第二代MSTP作了许多改进,它可提供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多用户隔离和VLAN划分、基于STP的以太网业务层保护以及基于802.1p的优先级转发等多项以太网方面的支持。但是,第二代MSTP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不能提供良好的QoS支持,业务带宽粒度仍然受限于VC,基于STP的业务层保护时间太慢,VLAN功能也不适合大型城域公网应用,还不能实现环上不同位置节点的公平接入,基于802.3x的流量控制只是针对点到点链路,等等。
第三代MSTP的特点是支持以太网QoS。在第三代MSTP中,引入了中间的智能适配层、通用成帧规程(GFP,)高速封装协议、虚级联和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等
9
长沙学院毕业论文
多项全新技术。因此,第三代MSTP可支持QoS、多点到多点的连接、用户隔离和带宽共享等功能,能够实现业务等级协定(SLA)增强、阻塞控制以及公平接入等。此外,第三代MSTP还具有相当强的可扩展性。可以说,第三代MSTP为以以太网业务为代表的IP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
可以预期,市场对MSTP 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强劲,传统SDH将会逐步被MSTP代替。虽然最终MSTP会演化到哪一种版本目前并没有定论,但其将一统下一代城域光网络市场似乎已不用怀疑。一方面,MSTP保留了SDH固有的交叉能力和传统的SDH/PDH业务接口,继续满足TDM业务的需求;另一方面,MSTP提供ATM处理、以太网透传、以太网L2交换、RPR处理、MPLS处理等功能来满足对数据业务的汇聚、梳理和整合的需求。
MSTP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为了进一步提升以太网业务的传送性能,解决各个节点之间的公平性问题,部分厂商在MSTP中引入了对RPR的支持,即内嵌RPR。通过内嵌RPR,MSTP可以解决城域网中话音和数据业务传输之间的矛盾,即利用传统SDH技术支持TDM业务的传输,而利用RPR技术实现数据业务的更高效传输。不过RPR仅仅支持环形网络拓扑,为此部分厂家在MSTP设备中又引入了MPLS技术,MPLS可以实现环间业务调度,为用户提供一条端到端虚链路连接通道,实现用户间的资源共享和安全隔离。内嵌RPR/MPLS可以更有效地保证业务QoS分级和带宽公平性,实现更强的数据处理功能,达到综合承载多种业务的目的,是MSTP设备的发展方向。此外随着智能光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MSTP设备将会成为智能光网络中的节点。
10
长沙学院毕业论文
第4章 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
4.1 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
目前网管的状况是: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层次多、设备多( DXC、ADM、DWDM等设备网管不统一);网络扩展性差;不能实现端到端(跨多环)的保护要求;不能实现实时管理;网络拓扑的变化不能实时反映到网管。
电信网络正在朝着综合化、全球化、智能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统一的传输网监控并顺利地纳入TMN是光纤网发展的目标之一,而目前的设备不具有这一能力。PDH的网管帧结构中的管理比特少、网管能力差;SDH增强了网管的能力,在帧结构中增加了丰富的管理、维护用开销比特,因此SDH以其丰富的管理开销和特有的复用结构为TMN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舞台。然而由于各厂商的信息模型不同,使得不同厂商的网管系统实际上不能互通,其关键在于接口上不可以互通,在短期内SDH还不能达到多厂商的运行环境。WDM系统在操作、管理、维护和配置等功能上都在不断增强,WDM系统设置了重要的网管监控通路,以传输WDM系统的网管信息,其网管更接近TMN模式。
统一的网管平台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1)统一的网管平台;
(2)强大的分层扩展能力和大规模网络的管理; (3)业务规划系统、端到端的业务配置;
(4)综合业务传送网络的管理,VPN等多种增值业务应用; (5)网络优化工具; (6)网络故障分析与定位; (7)完备的网管安全体系;
(8)强大的日志管理、丰富的运维信息管理系统; (9)丰富的开放接口; (10)多厂家互通能力。
4.2 TMN
在由多厂商提供的通信网设备(包括网路设备本身和网络管理系统等)的通信网环
11
长沙学院毕业论文
境下,各个网管系统的互连、互通、互操作(即多厂商网管系统兼容性)和网络设备管理的一致性(也称为多厂商网路设备兼容性)是实现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建设目标的基础之一(多厂商网管系统兼容性和多厂商网路设备兼容性在一起被称为多厂商设备兼容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技术、市场、历史等方面),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满意的解决。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多厂商环境的益处,要想在购买电信设备时做到经济有效,需要网络设备和操作系统供货商之间在设备管理方面进行竞争。同时取消电信垄断(例如通过放松管制)也形成了业务的竞争并加剧了厂商之间的竞争。为使迅速引进的通信新设备和新技术可由集中操作中心进行最佳的管理,为数不多的专家在中心得到集中利用,技术人员得到计算机化的操作系统 (OS)的支持,TMN及其相关的接口标准都是通信网特别需要的,TMN 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电信网络管理框架。
电信管理网TMN(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Network)由ITU-T提出,现已是全球接受的电信管理框架,且许多其他组织也确认了TMN标准TMN是一系列的标准, TMN是一种开放的网络结构,TMN是一个提供管理型业务的专业网,TMN是一种研究和开放网管系统的技术,TMN提供了网管系统平滑过渡的技术手段,TMN提供了一种软件重用的机制。
TU-T TMN标准未来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新的电信技术与相关的管理需求,支持分布式管理的新的计算与通信技术,以及有关TMN的论坛及国际组织所从事的活动。TMN标准化工作第4研究组(SG4) I为迎接这种挑战,SG4采取了一种双轨策略,即以现有技术满足今天的需求,又接纳不断涌现的计算与通信技术,为明天的需求做准备。这种策略产生的最显著影响了TMN 的原则与结构、规范TMN需求与信息模型建立技术,以及建立信息模型等几方面。TMN标准核心是在TMN 实体之间的接口上进行信息通信。目前已经制定出相当数量的标准,用来对交换、信令、ISDN、SDH、ATM/BISDN和GSM进行管理。TMN的原则和结构,主要目标是支持多种通信技术,尤其是分布式管理模式。未来TMN标准规范的发展将取决于ITUT与其它论坛和国际组织(如网管论坛、ATM论坛和对象管理组织等)的伙伴关系, 以及分布处理概念和计算机技术。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