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训练学复习题(新版)
的阶段是: A、形成阶段 B、相对稳定阶段 C、暂时消失阶段 D、恢复阶段 9.年度训练大周期的核心部分是: A、准备时期 B、比赛时期 C、过渡时期 D、适应时期 10.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比赛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形成阶段 B、恢复阶段 C、暂时消失阶段 D、相对稳定阶段 11.训练大周期中比赛时期的负荷特点表现在 A、量小、强度小 B、量大、强度大 C、量小、强度大 D、量大、强度小 12.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恢复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形成阶段 B、暂时消失阶段 C、恢复阶段 D、相对稳定阶段 13.在青少年的短期集训中,对于一些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在安排训练时: A、以小负荷训练为主 B、以中等负荷训练为主 C、以大负荷训练为主 D、以诱导性训练为主 (二)多项选择题 1. 在基础训练阶段,训练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协调能力,原因是: A、儿童时期是发展协调能力最有效的时期 B、协调能力是运动技能、战术能力的基础能力 C、此阶段中运动素质训练不重要 D、此阶段中运动技术训练不重要 2. 运动训练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是: A、遗传效应停滞或减慢 B、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难以引起运动员兴趣 C、训练不当 D、多年训练可能导致运动员主观努力下降
3.年度训练中的单周期安排适用于以下哪些项目: A、马拉松 B、400米 C、现代五项 D、越野滑雪 E、举重 4.在竞技保持阶段的训练中,应把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放在首位,原因是: A、长时间的紧张训练和比赛,使运动员心理上产生饱和和疲劳 B、年轻对手的不断出现,使老运动员产生“退居”心理 C、训练伤病的长期积累,使运动员渴求安逸生活 D、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5.与基本训练周的训练内容相比,赛前训练周训练内容的结构特点表现在: A、专项素质训练比例增加 B、分解练习比例增加,完整练习比例减少 C、实战训练的比例增加 D、个人技术训练的比例增加,全队配合训练比例减少 6.训练大周期中准备时期的主要训练任务包括: A、提高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 B、发展运动员的基础性运动能力C、培养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D、安排运动员参加比赛 7.下列对比赛时期各项目负荷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田径、游泳等项目训练的速度、远度、高度增加,重复次数、训练时间减少 B、体操、跳水等项目成套练习比例增加,单个动作练习数量减少C、射击、射箭等项目的实射比例增加,空射比例减少 D、球类项目配合训练、实战训练增加,个人技术练习比重减少 8.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的不同点在于: A、持续时间不同 B、包含的时期不同 C、任务不同 D、训练效果不同 9. 对乒乓球、拳击等技术主导类隔网对抗性、格斗性项群,在准备时期的开始阶段,应将训练的主要精力主要放在: A、发展体能 B、发展新技术 C、巩固原有技术 D、发展新战术
13
四、判断改错(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并将错改正。) 1.训练课的结束部分并不可能完全消除因紧张训练工作所带来的疲劳,训练课的结束意味着运动员有机体全面恢复过程的开始。 2.优秀运动员在达到一定水平后所出现的“高原现象”指的就是上高原地区后出现的现象。 3.在基础训练阶段,儿童少年的训练负荷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要尽可能加大训练负荷,促进其竞技能力的快速提高。 4.协调能力是发展运动员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基础,在运动员的基础训练阶段应将协调能力放在训练的首位。 5.在专项提高阶段中,运动员需要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保持负荷在高水平之间起伏。 6.在最佳竞技阶段中,运动员需要进行大负荷的专项训练,负荷通常要逐年提高。 7.竞技保持阶段首要的任务是保持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心理稳定性。 8.在竞技保持阶段,运动员的训练负荷强度通常低于专项提高训练
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同时间断性地保持较高的负荷量。 9.在赛前短期集训阶段,跳水、技巧等技能主导类表现性项目的训
练要抓住技术细节,使全套动作更加完善。
10.优秀运动员在全程多年训练过程中一旦出现的“高原现象”,就
难以再次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11.运动员在竞技保持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参加比赛,
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 12.对于优秀运动员,必要数量的比赛是充分表现其竞技水平,创造
优异运动成绩必不可少的条件。
13.优秀运动员的竞技保持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保持专项竞技
水平,延长运动寿命,因此是运动员全程多年训练的核心阶段。
14.儿童少年的竞技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要尽早进行专项化
训练。
15.热身活动的时间一般要求10分钟以上,强度不低于最大摄氧量
的60%。 16.恢复时期为了消除运动员的体力与精神疲劳,为转入下一个大周期训练做好准备,运动员应该进行休息,可以不参加训练。 17.在大周期的比赛期为了保持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可以同时增加训练的量和强度。 18. 在安排训练负荷时,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同时加大负荷量和提高 负荷强度。 19.现代竞技体育比赛频繁,运动员应尽可能多的参加比赛,以赛代训,没有必要再进行一般训练。 20.如果能控制好负荷和恢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可保持相当长的一 段时间。 21.大周期训练中,为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期更好的适应比赛,准备时期就应安排运动员大量参加比赛。
五、问答题:1.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每个阶段的训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训练的
重点内容、顺序及负荷如何安排?
2.集体项目的国家运动队进行队员结构调整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一个训练大周期的时间如何确定?
4.赛前中短期集训如何实施区别对待原则?
5.有何区别? 每日安排两次课时,通常以一次为基本课,一次为补充课,二者
6.训练课中,准备部分的任务及要求是什么?
7.简述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8.简述常规大周期和微缩大周期的区别,为何要将两种周期结合起
来使用。
9.在竞技保持阶段,为何要将保持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放在首位?
10.简述周训练过程中,不同训练内容交替安排的理论基础。
14
复习题七(第2、3章)
一、填空题:
1.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要有效地整合训练的( ),规范训练的( ),提高训练的( )。
2.运动训练的宏观管理指从国家层面对于( )进行的管理,中观管理指对一个或一组( )的管理,微观管理是针对训练活动中的( )所实施的管理。
3. ( )是我国运动训练管理部门,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利。 4.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分别是( )系统、( )系统、( )系统、( )系统以及( )系统,其中( )系统是整个工作体系的核心,( )是整个工作的重心。
5.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广泛采用的管理模式是( )领导下的领队、总教练( )制。
6. 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来源包括( )的输送、球员( )以及引进( )。
7.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内容包括( )管理、( )管理、( )管理、( )管理、( )管理、( )管理等。
8.面对重大比赛,参赛运动员的选拔一般采用( )或( )的方式进行。
9.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队伍的主要来源于( )录取的高水平退役队员以及( )考试录取的体育特长生。
10.争取( )是高等院校优秀运动队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 11.运动员选材的工作环节包括( 获取 )、( 评价 )参训候选人现实状态信息以及( 预测)其竞技潜力。 12.在运动员选材中,应高度重视遗传度( )且是决定( )的关键性状,并按生长发育规律,在这些性状的( )期中加
以诱导和发展,促使其充分地表现。
13.原则上,遗传度小于( )%的指标,一般不作为选材指标。 14.运动员选材时,神经系统的(强度)、(均衡性)及(灵活性);循环系统的(心搏)量、(心输出)量;呼吸系统的(最大吸氧)量,力量素质中的(速度)力量等遗传度高,在选材时应高度重视。 15. ( )是目前鉴别发育程度最为准确的方法。 16.选材指标的确定原则指指标应具有( )性、( )性和( )性。
二、名词解释:
1、运动训练管理 2.运动员选材 3.克拉克现象(课件) 三、单项选择题
1.运动员选材时最适宜的选择的类型是:
A、早发育的缩短型 B、正常发育的缩短型
C、正常发育的延长型 D、晚发育的正常型 2.选材时应以哪个年龄为依据对运动员运动能力进行判断? A、日历年龄 B、生活年龄 C、生物年龄 D、运动年龄 四、判断改错(在题后的括号中打“√”或“×”,并将错改正。) 1.训练实施系统是整个运动队训练管理工作的核心。
2.我国运动训练的管理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学校外行政拨款是高等院校优秀运动队训练经费的主要来源。 4.选材中,遗传度越低的性状,其稳定性越好,预测的可靠性才会越大。
5.具有安静时心率低,极限负荷时心率能够达到最大心率,负荷后心率恢复快速等特征是循环系统机能良好的表现,应是选材的重点。
6. 在发育高峰阶段,青春发育高潮持续时间越长,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就表现得越充分。
7. 运动员青春发育期开始得早晚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青春发
15
育期持续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正常开始发育,青春发育期持续时间越长,成才率越高。 五、问答题:
1.简述训练实施系统中的教练员的分类及其角色定位。(参考课件) 2.运动员、教练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3.简述制定程序化参赛方案的注意事项。
4.简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金字塔模型培养体制。(P52图)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