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8:32:56

2.5.5 女性与男性的关系:通过男女形象对比贬低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表现为被动受害者,如《窦娥冤》、《琵琶行》等,男性总是事件的掌控者,而女性则多是听从者;男性总是事件的实施者,而女性总是被动的接受者。许多女性主人公都表现为被损害者与被侮辱者,或是男性心中幻想出来的“仙女”角色,如近现代作品中的《祝福》、《雷雨》、《边城》等等。

《项链》中玛蒂尔德为了一串钻石项链付出的十年光阴的代价和36000法郎,而她丈夫对她的不离不弃,共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给予受难女性帮助的是一位窘迫的老画家贝尔曼,女性被塑选成柔弱,遇事无主见,落魄的形象。《老人与海》中展现了一位老人勇敢坚毅的形象,他象征的是男性的阳刚之美和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而女性则以“美丽”、“柔弱”为代名词。

《哦,香雪》是一篇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女作者铁凝以乡村女孩香雪为主人公,展现了乡村女孩淳朴自然又渴望现代城市文明,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现状的迫切心情。香雪单纯自然,渴望知识与文化,并最终战胜自我走出了迈向大山外面的第一步,是少数以女性为主人公的课文之一。但在此我们仍然看到,当女孩子们为了等待列车梳妆打扮时,带来现代文明的使者却是一位男性,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列车和列车乘务员“北京话”,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将外界信息带来给她们,俨然是乡村女孩心目中的另一个世界的完美代表。

2.5.6 教材中女生同性榜样的缺乏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女性人物形象数量明显少于男性人物,而且榜样性人物少。多数人物都为家庭妇女、仆人等形象,女性形象在课文中表现为形象单一,活动范围狭窄。在男性面前,女性总是表现出柔弱、无知、胆怯、服从等特点来衬托男性的形象。并且古代女性为数不少,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新女性榜样极少。 2.5.6.1 符合现代女性形象的榜样缺乏

过去的女性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祝福》中的祥林嫂连名字都没有,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下痛苦挣扎,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在男权社会的统治下,祥林嫂想要保持贞节“从一而终”,却只能被夫家卖掉。当祥林嫂愚昧的相信自己在阴间会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时,我们看到祥林嫂的思想已经被同化了,她不仅在现实世界是不贞不洁的象征,在内心深处她仍然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我。女性的价值是什么,在很多女性眼中就是一位“贤妻良母”,她们深信“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是林黛玉这样一位众所公认的才女,依然不敢于承认自己的才华,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我们看到的林黛玉是谨慎小心的,不想表现自己无才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读过很多书,因为在贾府权威人物贾母眼中,女子最大的价值体

20

现方式应是相夫教子,读书并不符合传统的价值观。而林黛玉的诗作被流传到府外时,她并不高兴,相反她也认为这是不对的,是会被人诟病的。封建社会的女子从接受教育时就明确知道自己是与男子不同的,是不能参加科举而仕,不能进入社会参与治理的,女性是被排除在社会主流文化之外的附属品。

在高教版教材中,纵观文中的男性榜样和女性榜样,似乎只能看到勤俭坚强的母亲、善良单纯的少女,她们的品质教材中一般概括为“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而真正脱离传统束缚,符合现代新型女性特点的形象却极少。男性中反映时代贴近生活的许三多,反映了现代人对精神信仰的追求“不抛弃,不放弃”;林清玄笔下那个在都市流浪却依旧保持内心纯洁的“流浪老人”,总会唤起现代人对美好单纯人性的喜爱。而女性总是首先表现为家庭生活中角色,如妻子、母亲等,然后才是其本我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的信念的榜样只有《雪山上的红盖头》中的小雪,虽然这篇文章归在以“爱情”为主题的单元中,但小雪不顾男朋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进藏为边防战士演出最后牺牲的故事仍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让人对小雪这个美丽的文艺女兵充满了敬意。而终于摆脱恐惧,勇敢追求知识与文化,走出大山去的香雪和在抗日斗争中不断成长的水生嫂却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相差太远而得不到学生的理解。 2.5.6.2 现实榜样的缺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教材的选文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今的教材更注重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切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些文章被更新进了教材,来替代一些观念陈旧,学生难以理解的文章。纵观高教社版的中职语文教材,课文中男性榜样与时俱进,不断出现新时代的特征,但女性榜样依旧延续了过去的模式和传统。教材中真实的男性榜样很多,且不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文学家李白、屈原、白居易,只是节选的文学经典中就塑造许多机智勇敢的典范,如蔺相如、廉颇、张良、范增、周瑜等等,还有专门的写人物类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把栏杆拍遍》(辛弃疾)、《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爱因斯坦)、《世界上最美的坟墓》(托尔斯泰)、《肖邦故园》(肖邦)等等,国外的文化历史名人也成为教材中学生的榜样。现代社会的创业先锋,带给学生真实感受的职场精英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走了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研讨的榜样。

而教材中真实存在的女性角色除了老舍的母亲、史铁生的母亲、李密的祖母,只有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安妮?莎莉文老师、海伦?凯勒,以及我国著名的医学家林巧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强大的对比,女生在现实生活找不到对应的模仿对象。而居里夫人和莎莉文老师都是学生在初中就已经了解的人物,这里只是巩固了学生在初中已经形成的女性代表人物的记忆,唯一一个真实人物仅剩下林巧稚大夫,一位妇产科的主治医师。一些在各自不同领域取得成就的女性人物并不被学生所知道,学生所感知的依然是他们传统印象中的女性人物,对女性在现代社会所起的作用及她们杰出的成

21

就并不了解。

不仅课文中的女性人物榜样少,连作家引用的名人名言,赞颂歌颂的榜样人物依然很少有女性。以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为例,文章所倡导的是多读书,读好书,全篇共引入名人名作10处来说明读书会给人带来的益处,无一列举女性榜样。学生在作文中也同样有此倾向,他们列举名人来证明观点时,总会用爱因斯坦、牛顿来代表科学,用岳飞、屈原来歌颂爱国,用鲁迅、贝多芬来表现文学艺术,用老子、孔子彰显智慧。学生在初中小学教材中所接触到女性名人榜样寥寥无几,对新时代女性应有的形象和品质完全不知。对于女生来说,她们不知道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怎么的,缺乏对自己未来形象的预知,也影响她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

3 教学活动中使用者对教材性别问题的认知

在查阅了众多以性别视角透视教材的研究资料后,笔者发现大部分研究者都只关注了教材本身的文本分析和量性研究,来评价教材是否具有性别偏见,是否体现了性别平等的意识,却很少关注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教师和学生的的看法。而在教学活动进行中,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不是简单的传递与复制,而是一个直接参与与再创造的过程。其中教师和学生是动态的人的因素,而教材是静态的物的因素,在强调教材作为“法定文化文本” 40 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教学意义的生成过程。因此,本章拟从教学过程和师生互动的角度来了解使用者对教材和课程中关于性别偏见问题的认知。

教材中文本内容和性别角色所承载的性别意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师生互动也会对学生性别意识的形成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性别意识及其性别认知在授课过程中的投射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是在其性别观念参与下完成的。作为教材的直接使用者,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对于我们研究教材中的性别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和观察的方法。为了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来了解使用者对本套语文教材中性别问题的认识,笔者首先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普遍调查,并根据回答情况与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若干名语文教师与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最后深入课堂,来剖析他们在学与教过程中对教材性别问题认知的呈现方式与状态。

40

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世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22

3.1 使用者眼中的教材 3.1.1 教师眼中的教材

对教师的调查采用了访谈的方式,笔者依据提纲与10名一线语文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其中包括7名女性和3名男性。从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女性教师对性别问题有着更深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知,而男性教师在经笔者提问后才意识到性别差异问题的存在。笔者以事先设计好的访谈问题为依据与几位教师进行了肯切的交谈,并根据谈话内容有所扩展,下面是对访谈内容的概括和归纳,其中一些观点不免有教师的直观感受和直接经验,未经科学验证和实验证明,但确实代表了一部分的观点。

通过访谈后发现,所有教师都表示自己没有思考过教材中也存在性别偏见问题,但教材文本中的确是男性形象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较少。对教材中是否存在性别偏见则存在不同意见,一些教师很肯定的认为教材中存在性别偏见,比如教材中对于女性的价值评判标准过于陈旧,强调的是牺牲自我,坚忍宽容,不符合新时期女性的特点,因此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还有教师谈到《表达与交流》部分的示例和练习中对女性职业涉及范围太窄,好像女性只能做秘书、营业员等,会对学生就业求职产生不利影响。也有教师认为高教社的教材中并不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并且比较原光明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他们认为女性作者的比例有所增长,而且选文角度有涉及到“爱情”的单元,是一个进步。有一位男教师谈到,教材中选择了那么多写母亲的文章,写父亲却没有几篇,这也说明了教材对性别问题的关注。关于教材中所选的古代文学作品是否影响学生对女性的认知,教师们认为古代作品包括近代作品多数存在着女性歧视,但这是受封建思想和年代的束缚,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理解经典,理解古人的崇高品格和卓越学识,学习语文文体知识,不会影响学生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

在问到教师们在不同性别专业班是否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改变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所有教师都摇头否认了。他们认为教材对所有性别都是适用的,不需要单独改变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教材的文化内核是积极向上的,是可以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但有些教师也提到了在讲授个别文章时,他们也注意到了受众的不同,会随堂改变一些教学策略,但并不需要提前准备。比如,一位教师谈到在女生为主的专业讲授课文《哦,香雪》时,教师将入手点放在主人公香雪身上,以她的视角来审视变化,生活在山村的香雪贫穷胆小,但她敢于追求知识和梦想。很多女生被香雪感动着同时也联想到了自己,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鲜活了起来。但在男生为主的专业同样讲述香雪的故事并探究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男生表现出了不理解和不赞同。“一个铅笔盒值得她这样”“自己回家有什么可怕的”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女生是用自己的情感来接触课文,而男生则是以文章来带动情感,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使文章的深入点发生了变化。在学习《项链》时女生

23

搜索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2.5.5 女性与男性的关系:通过男女形象对比贬低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表现为被动受害者,如《窦娥冤》、《琵琶行》等,男性总是事件的掌控者,而女性则多是听从者;男性总是事件的实施者,而女性总是被动的接受者。许多女性主人公都表现为被损害者与被侮辱者,或是男性心中幻想出来的“仙女”角色,如近现代作品中的《祝福》、《雷雨》、《边城》等等。 《项链》中玛蒂尔德为了一串钻石项链付出的十年光阴的代价和36000法郎,而她丈夫对她的不离不弃,共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给予受难女性帮助的是一位窘迫的老画家贝尔曼,女性被塑选成柔弱,遇事无主见,落魄的形象。《老人与海》中展现了一位老人勇敢坚毅的形象,他象征的是男性的阳刚之美和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而女性则以“美丽”、“柔弱”为代名词。 《哦,香雪》是一篇以女性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