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场品质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下)
制程品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上)
(一)运用鱼骨图分析制程不良的原因
首先,同样应用系统化的分析工具--鱼骨图来剖析制造型企业制程不良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制程品质不良原因鱼骨图分析示意图
(二)做好制程品质的策略方向
针对以上分析找到的原因,可以形成解决制程品质不良问题的一系列策略方向,在这些策略方向的指导下,改善工作才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和纰漏。
1 考虑的方面和角度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改善的方向: ◆工艺面
从工艺面来考虑,主要包括运用防呆式工作设计(先天防止不良发生)以及运用作业标准管理机制(减少出错与品质差异)。
◆系统机制面
从系统机制面来考虑,主要是指运用制程品质稽查机制来抑减连续不良发生。 ◆人性面
人性面,则是通过自主检查来迫使操作员工不断检讨自己的工作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2 能够达成的目标
从以上的方面和角度来寻求解决方案,可以达成以下的目标: ◆避免不会做的因素
为了避免这类因素,制造企业应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
先,通过教导确保操作员工工作的正确性;其次,通过防呆工具和方法的使用让操作员工的工作变得简单。 ◆避免疏忽做错的因素
为了避免这类因素,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作业标准与机器设备的自动化运转结合起来,由机器设备来检查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将人的主管疏忽降到最低。
◆防止冤枉做坏的因素
由于建立起了制程品质稽查的机制,因此由于前工序或者环节的品质问题而导致的本工序品质出现偏差的状况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扭转。 ◆防止不愿做好的因素
通过之前提到的人性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提升现场操作员工的品质意识,使其勇于承担相应的品质责任,最终将自己的工作做好。
制程品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下)--具体的改善方法
1 运用防呆式工作设计
从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到,制造企业的生产现场往往会有这样一类员工的存在:对操作要求和手法教授若干遍之后,只要缺乏监督和提醒就又会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和失误。为了杜绝这种状况,运用防呆式的工作设计是一个根本改善途径。 ◆解决问题的思路
所谓\防呆式工作设计\,就是通过设计出能够异常警示的操作器具来简化操作员工的实际工作。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在于:
① 使操作\一开始就一定做好\,准备作业无错化;
以使直接作业无错化;
③ \\改由机台来掌控与维护。 ◆实际中的表现形式
在作业现场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进行防呆化的思考而获取改善的成效的,具体如下图所示,而具体的技能与手段则如下表所示:
② 运用\异常检知\器具,一旦发生不良情况,则自动停止与警示,
防呆手法应用的领域和功效示意图
防呆法的机能(目的)与手段
【案例】
某轮胎工厂对包装作业的防呆改善
某生产轮胎的工厂在其包装作业的环节经常出现单箱多装或短装的现象,其结果是多装的部分被客户欣然\笑纳\,而少装的部分则被客户作为理由向该厂要求补偿。这种情况给该厂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和困扰,几经强调和要求都没能得到彻底的转变。依据该厂的作业流程,可以分析得出该问题的肇因在于\包装作业中因员工聊天而导致的未专心点数和管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咨询顾问提出了如下的改善措施:
① 在包装作业现场的墙上放置横杆代替以往员工的手臂,以便于他们进行整\束\点数;
② 在横轴入口处加装\触动开关\,并连接所谓的\Digital Counter\装置,使其自动计数;
③ 按照预先设定的包装标准量(例如50条),连接\蜂鸣器\等警示装置,在出现多装的情况时发出警示;
④在横杆出口处设置控制点,使出现短装情况时包装箱无法取下。 由此可见,简易的防呆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比个人努力更重要。 2 建立制程品质管理机制
从系统机制层面来考虑,建立制程品质管理机制对于解决制程品质不良问题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其具体内容包括: ◆自主管理
所谓\自主管理\,就是让作业员自己检查自己的完工品,采取抽样检查还是全面检查,是由该产成品对于最终产品品质影响的关键程度而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牺牲一定的生产效率来换取品质保证的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是非常划算的。自主管理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 由主管来教导作业员明确好 (坏) 品质究竟是怎样的; ② 将大部分的官感检查都交由作业员自己来完成,即作业员在每个完工件做完时,运用自己的感官来进行检查,一旦发现不良则立即处理或纠正;
③ 给每个作业员配置规定的便捷量测工具,帮助他们每做完5-10个完工件检查一次;
④ 设计如下表所示的\自主品管记录表\,适时记录出现的不良问题以便进一步改善直至杜绝。
自主品管的记录表
品 检 记 录 表
No: 部门(生产线): 主管: 检验者: 日期: 生产
加工
制令
本日生产量
检验数量
不良品数量
不良率
不良分类/件数
批号 件数 No.
◆顺次点检
所谓\顺次点检\是指次工序作业员在投产前对前工序的交来品进行检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前工序的不良品要立刻退回,而且次工序还应该告知具体问题的所在。
以上的两种方法实际上有着同样的思路,即在制造现场用作业人员来替代专门的品管人员。这种思路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身在操作岗位上的作业员比间隔一定时间来进行品检的品管人员对具体的产成品要熟悉得多,利用合适的工具辅助他们做好这个工作的效率和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