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般人血液体检报告
1、甲状腺功能减退、动脉硬化症、冠心病。 2、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期。 3、胆道梗阻性病变,如胆石症、胆道肿瘤、胰头癌等胆固醇随胆汁排泄减少,返流入血,chol增高。
4、应用皮质激素、妊娠、高脂饮食等。 总胆固醇chol降低 1、新生儿、长期营养不良、甲状腺机能亢进。 2、严重贫血病人。 3、各种肝脏病变、严重肝细胞损害时,如急性重症肝炎、肝硬化胆固醇合成减少,chol降低。
甘油三酯(tg)参与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形成 ,与血栓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肥胖症、阻塞性黄疸、糖尿病、严重贫血、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以及长期饥
饿或高脂饮食均可使tg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其功能之一是运输内源性胆固醇,即将胆固醇从组织中移
去。降低见于慢性肝病、肝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负有对外源性胆固醇的运输功能,在脂肪代谢紊乱可明显升高。 甲种胎儿球蛋白(afp): 是胚胎血清中的一种主要蛋白,属于肿瘤相关抗原,主要由胎肝合成,出生后急剧下降。正常妊娠中期afp含量可达90-500ng/ml。在畸形妊娠时血清中含量异常升高;当患有原发性肝癌、畸胎瘤时,血清中afp含量异常升高,正常值不超过25 ng/ml。如连续几次检查都
在400 ng/ml。以上,则提示有为肝癌可能。 乙肝病人常需要化验乙肝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乙肝“两对半”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检测血清标志物,包括五项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 : hbsag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出现于患者血清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可持续存在,此时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复制hbsag。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称为hbsag携带者,小部分人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绝大多数hbv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
生变异等。急性重症肝炎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 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疫苗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患者血清中同
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 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 急性乙肝病人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 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lu/m1抗hbs为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者,血中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
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乙肝e抗原(hbeag ):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hbeag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hbsag(-)、抗hbs(+)、hbeag(+)
的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hbsag的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4、乙肝e抗体(抗hbe) : 当血清hbeag转阴后,可出现抗hbe,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hb e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hbs不同。 5、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抗hbc包括抗hbcigm、iga、igg和ige等。抗hbcigm在肝炎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肝的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的恢复,抗hbci gm滴度(以及抗hbciga)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常表明有慢性化倾向。在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中,抗hbcigm检出率及滴
度亦较高,说明hbv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指标之一。 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抗hbc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hbs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乙肝“两对半”检测的误区: 因为绝大部分hbv感染者只是携带者,但其同样会有免疫应答的产生,而得到不同的“两对半”结果模式。因此,从根本上讲,“两对半”结果的阳性,反映的只是感染了hbv,与临
床病情较重之间可以说毫无因果关系。 在人们看来,似乎只要“两对半”出现阳性(+),便有病无疑,“+”号越多问题越大。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有些项目的“+”号,很可能提示病情好转、乃至有了免疫力的象征。 为了让你对自己的化验结果心中有数。下面列举可能出现的23种阳性模式,拿到报告单,
篇四:血液检查报告单参考值 血液检查报告单参考值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gb)(参考值:110~160),(单位:g/l) 4:
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39~49),(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100),(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m%)(参考值:20~40),(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3~8),(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 (参考值:50~70),(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m﹟)(参考值:0.8~4.0),(单位: 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12~0.8),(单位:10^9/l) 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2.0~7.5),(单位:10^9/l) 1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参考值:11.5~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15~17),(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11),
(单位:fl) 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19:嗜酸性粒细胞数(eso )(参考值:0.05~0.5),(单位:10^9/l) 20:嗜碱性粒细胞数
(baso )(参考值:0~0.1),(单位:10^9/l)篇五:你会看体检报告吗 你会看体检报告吗? 现在,很多人都很珍爱身体,定期去医疗机构做体检,但在体检过后,面对体检报告上
的许多专业术语、医学符号,却看不懂。 检验报告单是检查所得出的客观数据记录。检验项目很多,这里只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概略地作一下介绍。定性检验,是看送检的标本中有没有“待检物”(即想要查的东西)。
一般来说,有待检物存在,报告为“阳性”,反之报告“阴性”。正常时不应有的待检物出现了,称为“阳性”,即为不正常。定量检验表示检验标本中待检物含量的多少。 一、血压 成人的理想血压应该是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当在安静状态下,不同时间、连续两次测量血压值大于或等于140/90mmhg时,就可以称为高血压。有糖尿病和肾病
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的目标应更低一些,应以130/80mmhg为宜。 二、血糖 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一项主要指标。正常值为3.9-6.1mmol/l,高于此范围为糖尿病,低于此范围,可见于肝脏病、饥饿所致的低血糖、胰岛素分泌过多或甲状腺素不足等。中老
年人应该 把血糖作为常规的体检项目。正常时空腹血糖<5.6mmol/l,当空腹血糖在
5.6mmol/l~6.1mmol/l时,属于糖耐量异常,当空腹血糖6.1mmol/l时,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血脂 血脂是血中脂类的总称,它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血脂与年龄、性别、饮食成分和生理情况有关系。诊断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都需要检查血脂。我国正常人空腹时,血脂各项的参考值波动在:胆固醇(ch)成人2.8mmol/l~5.2mmol/l;甘油三脂(tg)0.4mmol/l~1.7mmol/l;磷脂(pl)1.94mmol/l~3.55mmol/l;游离脂肪酸(ffa)176mmol/l~586mmol/l。总胆固醇低于5.72mmol/l(220mg/dl)正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的胆固醇)低于3.12mmol/l(120mg/dl)正常;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的胆固醇)高于1.04mmol/l(40mg/dl)正常。 四、血常规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1.血红蛋白(hb):主要作用是携带氧气,指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克~160克,女性约110克~150克。优秀的运动员则可以达到170~180克,由于携带氧气的能力强,
所以体力好。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 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常见于各种贫血。 血小板(plt):当我们受伤出血时,血小板常成群聚集,促进血液凝固而起到止血作用。正常情况下,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万~30万个血小板。当血小板过少时,止血困难,一有
伤口就麻烦了。当然血小板过多,也易形成血栓。 2.红细胞(rbc)计数: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赖于红细胞运载血红蛋白为组织携带氧。正常人红细胞计数:男性为4.0×1012~5.5×1012/l。女性为3.5×1012~5.0×1012/l。红细胞太少,可能会贫血,典型的表现为上楼喘吁吁,脸色蜡黄。红细胞多了也不好,会使得
血液黏度增大,引起血液流通不畅。 3.白细胞(wbc):正常人白细胞计数为4.0×109~10×109/l,新生儿为15×109~20×109/l,如果数值偏低,则说明身体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皮肤表面容易感染,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某些血液病等。如果身体有炎症时,
如扁桃体炎、肺火、阑尾炎等等,体内白细胞的数值就开始剧增,用来吞噬细菌。 4.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是中性白细胞,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二是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
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 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075,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1~
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五、尿常规 尿常规包括物理学检查、化学检查及显微镜检查三项。物理学检查主要是观察顔色、透明度、测尿比重。正常尿比重波动范围大,一般在1.015~1.020之间。比重增高,见于高热、糖尿病等;比重低,见于慢性肾炎以及肾功能严重损害等。化学检查主要看酸碱反应、蛋白定性和糖定性。正常尿呈弱酸性或碱性,无蛋白,无糖,常用阴性“一”表示。尿中有蛋白见于肾炎、心衰、发热性疾病和泌尿道感染等;有糖则是糖尿病。显微镜检查主要看有无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各种管型及结晶等。正常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上皮细胞及盐类结晶。如果出现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则有肾脏损害,如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碱性尿
常见磷酸盐结晶,服用磺胺药可见磺胺结晶。 六、大便常规 大便常规的正常范围:白细胞:无或偶见/高倍镜视野。红细胞:无/高倍镜视野。上皮细胞:无或偶见/高倍镜视野。巨噬细胞:无/高倍镜视野。食物残渣、肌纤维:少量。脂肪
小滴:少于6个/高倍镜视野。 1.白细胞增多:见于细菌性痢疾等结肠炎症等。 2.红细胞增多:见于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息肉、结肠癌、急性血吸虫病等。
3.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假膜性肠炎、结肠炎等。 4.出现巨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5.食物残渣增多: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功能不全、消化不良、各种腹泻、肠炎等。 6.出现结晶,见于过敏性肠炎。血晶见于肠道出血。 七、肝功检查 “两对半”试验,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和e抗原(hbeag)、e抗体(hbeab),还有乙肝核心抗体(hbcab)。它是诊断乙型肝炎最重要的依据。hbsag也叫
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阳性说明已感染了乙肝病毒。 hbsab阳性说明以往感染过乙肝病毒并痊愈或是接种乙肝疫苗成功。这是一种保护性抗
体,可以中和肝炎病毒。 hbeag阳性见于澳抗阳性患者,并提示患者仍有传染性,如其长期存在,提示为慢性乙肝。 hbeab出现于hbsab或hbsab阳性血清中时,说明患者病情稳定,预后良好,传染性低,但不保证乙肝病毒已全部消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