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高高二数学数学复数及其应用 教案
第三十四课时:复数的几何意义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 .
(2)会求复数的模、辐角和辐角主值以及复数的三角形式. 能力目标:
通过复数的模、辐角和辐角主值以及复数的三角形式的学习,使学生的计算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重点】
(1)复数的几何表示.
(2)复数的三角形式、指数形式、极坐标形式.
【教学难点】
复数的代数形式转化为三角形式.
【教学设计】
在讲解复平面和复数的几何表示时,自然的建立了复数z?a?bi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点Z(a,b)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于是复数z?a?bi(a,b?R)可以用直角坐标系平面中的点Z(a,b)表示.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用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在复平面内,x轴叫做实轴, 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虚轴上除去原点以外的点都表示纯虚数.要y轴叫做虚轴,特别强调虚轴不包括原点,虚轴的单位与实轴一样都是1.复平面与复数的点表示是复数的向量表示的基础.例4是理解复平面的实际操作训练题.例5是用向量表示复数的知识巩固性题目.包含了与坐标轴平行和不平行的情况.例6介绍了求复数a?bi(a,b?R)的模与辐角?的方法.将复数的代数形式化为三角形式,关键是求出复数的模和辐角.有了例6的铺垫,进行这种转化的例7,就比较容易完成了.要注意依照教材规范解题的步骤进行规范. 将三角式化为代数式,只需按照分配律计算出结果.例8给出了具体的步骤,要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在计算中要帮助学生复习三角函数诱导公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1.复数的点表示
任何一个实数a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表示.例如,实数1.5可以用数轴上的点A表示(如图3-1).
图3-1
由复数相等的定义知,任何一个复数z?a?bi(a,b?R)都对应唯一的有序实数对(a,b),其中a,b分别为复数z的实部和虚部,而有序实数对(a,b)又对应直角坐标平面内的唯一的一个点Z ,其坐标为(a,b),如图3-2所示.反之,对直角坐标平面内的每一点Z(a,b)确定的唯一的有序实数对(a,b),如果a,b分别看作复数z的实部和虚部,那么就对应唯一的复数z?a?bi. 这样,就建立了复数z?a?bi与直角坐标平面内的点Z(a,b)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每一个复数都对应直角坐标平面内的一个点,直角坐标平面内的每一个点也对应一个复数.
b O Z(a,a x
图3-2
于是,复数z?a?bi(a,b?R)可以用直角坐标系中的点Z(a,b)表示.建立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如图3-2). 在复平面内,x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y轴上除去原点以外的点都表示纯虚数,因此,一般将x轴称为实轴,y轴称为虚轴.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4 用复平面内的点表示复数:
z1??3?4i,z2??3?4i,z3?2i,z4?3.解 如图3-3所示,表示复数z1的点是Z1(?3,4),复数z2对应的点是Z2(?3,?4),复数z3对应的点是Z3(0,2),复数z4对应的点是Z4(3,0).
yz1(?3,4)4321-3-2-1z3(0,2)z4(3,0)123o-1-2-3xz2(?3,?4)-4图3-3
第三十五课时:复数的几何意义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 .
(2)会求复数的模、辐角和辐角主值以及复数的三角形式. 能力目标:
通过复数的模、辐角和辐角主值以及复数的三角形式的学习,使学生的计算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学重点】
(1)复数的几何表示.
(2)复数的三角形式、指数形式、极坐标形式.
【教学难点】
复数的代数形式转化为三角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2.复数的向量表示
在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内,每一个位置向量(即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都与它的终点一一对应,该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
如图3-4所示,设复平面内的点Z(a,b)表示复数z?a?bi,以原点O为始点,点Z????????为终点作位置向量OZ,那么向量OZ由点Z唯一确定;反之,点Z(a,b)(即复数z?a?bi)????????也可以由向量OZ唯一确定. 于是复数z?a?bi与向量OZ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复数0????与零向量对应),因此,复数z?a?bi可用向量OZ表示.
y b Z(a,b) o a x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用向量表示下列复数:
z1?1?2i,z2??3?i,z3?1.5i,z4?2.y21z1z4-3-2-1-1-1.5-2o12xz2z3
图3-5
????????????????????解 如图3-5所示,向量OZ1、 OZ2、OZ3、OZ4分别表示复数z1、z2、z3、z4.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指出图中各点所表示的复数.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
(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3.1(必做);学习与训练训练题3.1(选做)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