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旨;从材料的安排上看,这三件事是按“反—正—反”(不善—善—不善)的顺序安排的,有序且严谨。所以不能删去或调整。
⑹ 示例:①上下楼梯靠右行。②就餐要排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意思,联系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段内容和文章主旨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行文线索,根据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行文线索,根据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概括。
⑸本题考查对关键段落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要先看清它在文中的什么位置,处在不同位置上的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各不相同。其次分析该句在内容以及主题方面的作用。
⑹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从文章对“善”的感悟出发,结合自己对“善”的体会,选取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回答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冰窗花 任随平
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恋。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注释)①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盛。 (1)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请研读第③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3)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按时间顺序先后勾勒了哪两幅场景?有什么作用?
(4)数不尽“乡愁”,道不尽别离,“乡愁”似乎成了亘古不变的情怀。调动你的积累,任意写出古今中外诗词中抒发“乡愁”的两句名句,并注明出处。 示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答案】 (1)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首尾呼应。内容上:点明写作对象,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和眷恋的情感基调。
(2)葳蕤如春;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棱角分明,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消融美妙而悄然无声。
(3)①描写。②白天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各做其事时恬美而温馨的画面;夜晚村庄恬静而安谧的景象以及室内温热的画面。③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为抒发作者对故园的深深牵挂和思恋蓄势(借景抒情)。 (4)略
【解析】【分析】(1)本文第一段“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点名了写作对象——冰窗花,“绝美的风景”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和怀恋的情感基调。结构上的作用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与文章结尾“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恋”呼应。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结合第③段关键句子回答。“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如春”“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结合以上句子,抓住冰窗花的特点,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
(3)“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母亲……做着鞋垫。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写出白天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各
做其事时恬美而温馨的画面;“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写夜晚村庄恬静、安谧的景象以及室内温热的画面。作者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雪夜,风停夜静,山野村庄一片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渲染了温馨宁静的氛围,突出文章主旨。
(4)根据实词积累写出抒发“乡愁”的两句名句即可。如: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韦庄《江外思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故答案为:⑴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首尾呼应。内容上:点明写作对象,为全文奠定了赞美和眷恋的情感基调。
⑵① 葳蕤如春 ;② 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 ;③ 棱角分明,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 ; ④消融美妙而悄然无声。
⑶ ①描写。②白天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各做其事时恬美而温馨的画面;夜晚村庄恬静而安谧的景象以及室内温热的画面。③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为抒发作者对故园的深深牵挂和思恋蓄势(借景抒情)。 ⑷ 略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句子作用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一个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这句话所在地位置,放在开头部分的作用大致有: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⑶第一问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描写与抒情。文章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⑷ 本题考查古诗名句的积累。写出古今中外诗词中抒发“乡愁”的两句名句,并注明出处。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当“听书“成为一种时尚
张音
①“读书”这件事,随着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正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听书”。
②不久前公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声阅读也即“听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使用手机APP、微信语音等收听图书相关内容成为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听书频率也相当高,其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达到28.4%。
③用耳朵代替眼睛,去占据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听书的流行,是否证明科技与创意正不断拓展读书的外延,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更多可能性?是否意味着数字化阅读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阅读与生活在数字时代更深融合?种种已知或未知的尝试,都值得探讨。 ④不难确认的是,听书的流行建立在数字化阅读的潮流之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做的这项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有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
⑤如果说听书还只是一种“前沿”或者说时尚的阅读方式,数字化阅读则几乎已经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君不见,早班地铁里,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比比皆是,很多人手拿一张报纸的场景已一去不返。当然,看手机是否就等同于“阅读”,还需要打个问号。某种意义上,包含在这种场景中的数字化阅读,正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说这种阅读方式起初只是为了填充人们的“碎片时间”,如今则需进一步发问,阅读是否正在被这种方式“撕成碎片”?
⑥仔细想想,无论何种阅读方式,你现在是否还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书,还是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手机刷刷微博、流连于朋友圈?当以秒计算的短视频日渐流行,无数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如走马灯般轮转。脑海中的印象就像海浪一遍遍冲刷着沙滩,最终却难留痕迹。“碎片化阅读”带来的“阅读碎片化”,使浅阅读、快阅读大行其道,而深阅读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奢侈。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需要更多维度、更深层面的观察。 ⑦科技演进到今天,阅读方式的变迁早已超越人们以往的想象边界,但是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其实并没有发生多少改变。读书使人进步,科技改变世界,而归根结底,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发展,“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7日,略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让科技的进步服务于人的读书(阅读)需要”。 B.作者认为“看手机”是“数字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C.作者认为阅读方式早已发生变化,阅读的真正内涵与价值也应发生相应改变。 D.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都没有给出确切答案,目的是引发读者思考,引起人们重视。
(2)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提供的图表资料,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成人纸质图书阅读量成人电子图书阅读量城镇居民纸质图书阅读农村居民纸质(本) 4.65 4.66 (本) 3.21 3.12 量(本) 5.60 5.83 图书 阅读量(本) 3.61 3.35 2016年 2017年 (《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 A.从选文列举的数据来看,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几乎已经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主流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
B.从图表看,农村居民的阅读量和城镇居民的阅读量相比落后不少,城乡阅读差距明显,而且将会越来越大。
C.目前农村的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各地可以通过设立“农民阅读节”,建设“农民书屋”等来改变这种现状,进而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D.成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增长缓慢的数据告诉我们,培养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更长期的努力,久久为功才会有更明显的成效。
(3)“数字化阅读带来的‘双刃剑效应”中的“双刃剑”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