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散步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对的一项是:( )
A.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是因为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我”处理不好,会破坏家庭的和谐。 B.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是因为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C.我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已是风烛残年,“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此时应更多地照顾母亲。
D.文章通过取祖孙三代一家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下列对表达技巧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1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地点和人物。
B.第4段属于环境描写,突出了春天蓬勃的生机,表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反衬了我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的生命将会获得新的活力而喜悦的心情。
C.文章用词准确,第6段中的“强壮”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在小孩眼里,父亲是“强壮”的;“高大”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
D.第8段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 (3)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中“整个世界”的含义。 【答案】 (1)B (2)C
(3)整个世界”一方面指老人,代表着已绎过去的时代和世界;方面指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整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解析】【分析】(1)ACD理解正确。B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并不是因为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而是出于对孙子的疼爱,文中我的儿子也很懂事,聪明。
(2)ABD分析理解正确。C分析理解错误,“高大”是从儿子看父亲的角度说的,在小孩眼里,父亲是“高大”的;“强壮”是从母亲看儿子的角度说的。
(3)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一个比喻句,把我背上的和妻子背上比作整个世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们一家去散步,过不去的地方,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是母亲,妻子背上的是儿子,我和妻子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我们孝敬老人,关爱孩子,老人幸福地安享晚年,孩子快乐成长,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因此这句话深化了文章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故答案为:⑴ B;⑵C;
⑶ 整个世界”一方面指老人,代表着已绎过去的时代和世界;方面指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背着整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一代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然后再仔细分析每个选项,判断其正误即可。
⑶此题考查分析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①“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B)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摘编自《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我记忆中奶奶所做的事。 春 夏 秋 冬 糊纸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加下划线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①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②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3)同样的内容,标点变化后,语气也会发生变化。请你品读第⑥段画线的语句①,从语气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4)请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深意。 【答案】 (1)补花、洗菜;扫院子;在灯下学习
(2)①我海底捞月,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
②终于,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3)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春、夏、秋、冬这几个部分,看每个部分都写了奶奶所做的事,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第④段写的是奶奶补花;第⑤段写的是奶奶扫院子,第⑥段写奶奶在灯下学习。
(2)“海底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表示一个由下往上的动作。 结合语境分析, 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吃饭的时候我也不下来,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就从树上把饭接过来, 因此这个词语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②“终于”,最终,结合语境分析,奶奶拿着报纸向我请教,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说明我对奶奶的不理解。因此,“终于”说明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3)结合语境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奶奶拿着报纸向我请教,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奶奶听了之后,立刻不语,我意思到了不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奶奶,于是用陈述的语气喊奶奶,于是想求得奶奶的原谅,但奶奶不吭声,又用感叹的语气喊了一声,但奶奶还不理我,又用哀求的语气喊了一声。
(4)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围绕老海棠树回忆了与奶奶有关的几件事,表达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以及对奶奶深沉的怀念之情。据此可知,这篇文章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故答案为:⑴补花、洗菜;扫院子;在灯下学习
⑵ ①我海底捞月,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的个性。②终于,足见奶奶低头不语的时间之久,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失落的心理!
⑶ 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⑷ 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⑶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