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 - 图文

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8:07:34

生生:坚些筻疸苤查垫!!生!旦笙垒!鲞箜!塑垡皇i坠!垦型!丛!』!堕!!!!:∑!!:兰!堕!:1535?.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介绍.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曹克将代表“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项目组一、研究背景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导致心原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全球每年猝死人数为900万,平均生还率小于1%。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研究表明80%的心脏猝死是由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缺血性心肌病、非缺血性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近年来发现,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也可发生心脏性猝死,如离子通道病所致的心律失常和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等。虽然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包括自律性增加、触发活动与折返等已有初步认识,但总体而言,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尤其心脏离子通道疾病以发病年龄轻、起病突然、猝死率高为特点,其分子遗传机制尚待探讨。因此,研究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脏离子通道病发病的分子机制十分必要。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缺乏病因针对性,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的难题。目前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如B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等,但这些药物对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离子通道病通常无效。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线治疗。但ICD治疗费用高、反复更换易致电极感染发生率增加,尤其是ICD频繁的误放电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随着消融导管技术的改进和三维标测技术的出现,导管消融渐成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重要的治疗措施。但由于其机制复杂,导管消融成功率还不令人满意。二、总体思路及研究方法本项目紧紧围绕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新技术展开研究。(一)心脏离子通道病发病机制我们通过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电生理等技术展开研究,筛查出长QT综合征第3型(LQT3)综合征患者心脏钠离子通道ot亚单位(SCN5A)钠通道基因的3个新型突变(AKPQ,N1325S与R1644H),并探讨了它们的功能。研究发现了“晚钠电流增加”是其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此首先提出了“钠通道异常开放”(gain—of-function)的发病机制的新概念。进一步研究发现美西律能够特异性地阻断LQT3突变导致的“晚钠电流增加”,使得美西律成为LQT3治疗DOI:10.3760/cma.j.issn.0253-3758.2013.06.024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江苏省心肺疾病研究所万方数据的首选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很快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成为该领域中转化医学的经典实例。(二)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新技术研究缺血性心脏病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致死率极高的室性心律失常,其药物治疗和电复律均无效,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较大样本量的无休止性室速和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后室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后的右室室速与手术切口疤痕和塑料补片有关,其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采用导管消融治疗获得较好效果。左室特发性室速好发于青年患者,导管消融是可根治性措施。2003年开始,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采用非接触标测技术在窦性节律时指导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标测与导管消融,该术式被国内外同行专家接受,学术论文被引用20次,同时也被2009年室速导管消融专家共识、国外权威教科书Braunwald教科书等引用。室性心律失常的生物学治疗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之一。分别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iPS)细胞干预缺血性心脏病,研究发现干细胞干预,不仅可以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而且可以改善心律失常基质。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满意,且不良反应较大,我们在预试验的基础上,牵头组织了抗心律失常中药“参松养心胶囊”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科学的评价。Brugada综合征是东南亚国家青少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此种病例并非罕见。我们率先在国内自行设计42导联心电图用于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试图提高临床诊断率。三、发明点与应用推广情况(一)发现心脏离子通道病致室性心律失常新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首次报道“晚钠电流增加”是LQT3综合征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提出“钠通道异常开放”的发病机制新概念。首次证实美西律是治疗LQT3综合征的首选药物。(二)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技术创新在国际上较早采用导管消融治疗较大样本的无休止性室速和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后室速,在国际上率先采用非接触标测技术在窦性节律下指导左室特发性室速的标测与导管消融,创立左室特发性室速导管消融新术式。率先在全国进行中药抗心律失常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536?史垡!坠堂箜痘苤查!!!!生!旦箜兰!鲞筮!塑堡堕!』£型i!!:』!些!!!!—坠L型堂社会效益。此外,自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举办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为国内外同行们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其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良好。(收稿日期:2013-03—19)囊”治疗室性早搏与非持续性室速安全有效。自行设计心电图心胸导联诊断系统,提高了离子通道病Brugada综合征的诊断率。(三)应用推广情况“三维标测技术指导下的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技术(本文编辑:刘冰)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被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名单主任委员霍勇前任主任委员胡大一副主任委员马长生韩雅玲葛均波杨跃进王建安常务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万征于波马长生马依彤马爱群叶平孙英贤吴书林张运张瑞岩杨新春胡大一高炜曹克将黄岚葛均波韩雅玲雷寒霍勇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万征于波马长生马依彤马爱群王乐民王建安王洪巨王继光叶平伍伟锋光雪峰关瑞锦刘斌刘俊明许顶立何奔吴明吴书林宋治远李保李凌李占全李玉明李南方杨天伦杨天和杨延宗杨杰孚杨跃进苏唏陈红陈纪言陈韵岱周玉杰郑杨郑强荪胡大一赵冬赵水平钱菊英高炜高传玉曹克将黄岚傅国胜曾智程晓曙葛均波董吁钢霍勇魏盟万方数据方全方唯一赵水平杨杰孚黄从新黄德嘉孑L祥清方全田野白锋刘梅林孙英贤张运张抒扬李虹伟李瑞杰杨新春汪道文周宪梁周胜华赵世华格桑罗布黄从新黄德嘉韩雅玲雷寒乔树宾朱建华张瑞岩李毅刚肖传实季小平贾绍斌傅向华廖玉华王建安杨跃进傅向华方唯一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曹克将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江苏省心肺疾病研究所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41(6)

引证文献(1条)

1.方华俊 步长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观察[期刊论文]-上海预防医学 2015(2)

引用本文格式:曹克将 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6)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生生:坚些筻疸苤查垫!!生!旦笙垒!鲞箜!塑垡皇i坠!垦型!丛!』!堕!!!!:∑!!:兰!堕!:1535?.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介绍.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曹克将代表“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探讨与临床研究”项目组一、研究背景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导致心原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全球每年猝死人数为900万,平均生还率小于1%。我国每年心脏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研究表明80%的心脏猝死是由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缺血性心肌病、非缺血性心肌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近年来发现,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也可发生心脏性猝死,如离子通道病所致的心律失常和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等。虽然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包括自律性增加、触发活动与折返等已有初步认识,但总体而言,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尤其心脏离子通道疾病以发病年龄轻、起病突然、猝死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