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检测题含答案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4 3:57:32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13所示), 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

图13

24. (2015?广东汕尾中考)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14甲所示。

甲 乙 丙

图14

(1)图甲中、、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图。

(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在当时条件下,水的沸点是_________℃,说明此时的大气压_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

(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5. (2016·陕西中考)某小组同学用如图15甲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其中凸透镜 的焦距为15 cm。他们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坐标纸上记录蜡烛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 如图乙。(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A′、B′分别表示蜡烛在A、B处像的位置)

图15

(1)从图乙中可以看出,蜡烛在A、B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和其他小组交流后发现,当蜡烛在距透镜之间时,像均成在透镜另一侧 距透镜30 cm以外处。但是,当他们把蜡烛放在C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 屏,都不

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像距________。 (3)为了让蜡烛在C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 现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像距变________了,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 此透镜焦距________15 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做法二: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凸透镜,在光具座 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由此实验联系实际,远视眼的晶状体焦距较 ________(选填“大”或“小”),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方(选填“前”或 “后”),故需配戴________透镜矫正。 26. 东营地区石油储量丰富,为了测量某油井所产石油的密度,小刚收集了该井所产石油样

品进行了如下测量(常温下石油为黏稠的液态)。

甲 乙

图16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节好天平平衡。先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31.2 g。然后将石油样品倒入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6甲所示,则烧杯和石油样品的质量为_______g。

(2)将烧杯中的石油倒入量筒,其示数如图16乙所示,石油的体积为______mL。 (3)根据测量的数据,求得所测石油的密度为______。

(4)联想到某起石油泄漏事故中石油漂浮在水面上的情景,小刚发现自己测量的石油密度值偏大,你认为该实验方案造成测量结果偏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小刚的实验方案,请提出改进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期末检测题参考答案

1. B 解析:考场的温度不高于35 ℃,A选项错误;正常呼吸一次所用时间为34 s,C

选项错误;考试所用答题卡的宽度约为30 cm,D选项错误。 2. B 解析: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3. A 解析:根据图示可看出,中间的刻线相当于刻度尺,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

是相等的,对比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可看出:下面的物体在做匀速运动,上面的物体做加速运动。也可根据曝光时间相同,设刻线上的每小格长度为,依据公式,得出下面的物体在做匀速运动,上面的物体做加速运动,故A选项正确。 4. D 解析:“闻其声而知其人”是通过音色来判断的,故A选项错误;“不敢高声语”中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选项错误;喇叭发声时,喇叭就是声源,因此禁止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选项错误;声音有两类应用,一是传递信息,二是传递能量,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选项正确。 B 解析:氢气球升空过程中,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球内气体的质量不变;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气球升空过程中,氢气球外的气压减小,为保证内外压强相等,氢气球的体积应增大来减小氢气球内部压强,气体的质量不变,体积增大,所以密度减小。答案选B。

C 解析:湿衣服晾干的过程水变成水蒸气,是蒸发现象,故A选项正确;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故B选项正确;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C选项不正确;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D选项正确。故选C。 B 解析: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透过露珠观察其下面的叶脉,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玩具在镜中的像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日食是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白光的色散是不同的色光在玻璃中折射程度不同造成的。 A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左右相反,由于图B、C、D中的三个模型本身就是左右对称的,左右相反后仍与原来图形的形状相同,所以无法研究像与物的左右位置关系,只有图A中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相反才能体现出来,故A选项正确。

D 解析:由题图可知,烛焰位于凸透镜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烛焰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是投影仪的工作原理,故D选项符合题意。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即光的反射原理工作的,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原理工作的,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

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 所以,故D选项正确。

D 解析:无论有没有裂开,同一块石头的密度是相同的,故石头裂开后密度不变,A和B选项错误;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由公式可知体积变大,从而将石头胀裂,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D 解析: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可使振动的琴弦的长度发生改变,琴弦的长度改变时,发声的音调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手在不同的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调,A选项错误;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如果继续抽气,会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抽成真空,将一点声音也没有,由此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选项错误;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阻断噪声的传播,而不是防止汽车发出噪声,C选项错误;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是由于音叉振动将乒乓球弹开,此实验说明了发声体在振动,D选项正确。

静止 1.25 解析:任意两个战士之间的位置都不改变,因此他们是相对静止的;已知时间,路程,故速度。

(1)等于 (2)在 不能

解析:光在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纸板倾斜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仍在同一平面内,且所在平面与镜面垂直,所以纸板倾斜时,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而虚像不能(或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虚像则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 平面镜(或凸透镜、凹透镜等)

解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从形成原理角度看,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二是从能否呈现在光屏上看,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16. 17.

18.

19.

20.

光学元件都能成虚像。 液化 熔化 解析:“白雾”是小液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由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雪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1)声源 (2)限制汽车速度不超过5 km/h 72 运动 (3)缩小 实

解析:禁鸣是指禁止机动车辆鸣笛,这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限速标志上标注的“5”的含义是限制汽车速度不超过5 km/h,汽车在小区内行驶100 m至少需要的时间t==0.02 h=72 s,行驶过程中,以汽车为参照物,标志牌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说明标志牌是运动的;摄像头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相似,物体通过摄像头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10 同一直线上 缩小 解析: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 cm,所以焦距为10 cm。在实验前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因为f=10 cm,则2f=20 cm。根据题意物距u=30 cm>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 不变 衣领 解析: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可知,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红在衣冠镜前2 m,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是2 m,因此像到小红的距离为4 m;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因此小红走近镜子时,镜中像的大小不变;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物体反射的光线越强,所成的像会越清晰,因此光源要照向衣领。 如图1所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必须带箭头,反向延长线必须有)

解析:连接ES,交水面于O点(OS部分为虚线),O点就是光的入射点(也是折射点),OE为折射光线,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最后按光的传播方向标上箭头。

甲 乙

图1 图2

21. 如图2所示。 解析:(1)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两个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

像点,连接像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因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22. 夜间气温骤降时,水降温直至凝固成冰,(2分)放出热量,使温度不会降得太低,(2

分)所以没有冻坏桔子。

23. (1)41.8(2分) (2)反射光(2分) (3)不会(1分) (4)如图3所示(2分)

图3

解析:(1)由文中“当入射角增大到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得到临界角是41.8;(2)因为折射光消失,所以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反射光;(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入射角总是大于折射角,所以增大入射角不会出现折射光线先消失的情况,故不会发生全反射;(4)光从空气垂直射向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光传播到三棱镜的斜边时,入射角等于45,因为45大于41.8,所以要发生全反射,以4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3)当光从空气射向玻璃,__________ (选填“会”或“不会”)发生光的全反射现象。 (4)一个三棱镜由上述玻璃构成,让一束光垂直于玻璃三棱镜的一个面射入(如图13所示), 请在图中完成这束入射光的光路图。 图13 24. (2015?广东汕尾中考)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14甲所示。 甲 乙 丙 图14 (1)图甲中、、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图乙中,表示水在沸腾时的现象是其中的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图。 (2)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出了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