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九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试题汇编
加以批判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3分)
一四四、17.(1)门口和庭院像市场一样(热闹),或“形容很热闹”; /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 / (3)满一年,或“一年”; / (4)不喜欢对方,关系不好,感情不和; / (5)跑、逃走、逃跑、出逃。(共2分。对2~3个得1分,对4~5个得2分。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18.(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 (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共5分,第一句2分,第二句3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C(2分)
20.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3分。答清楚一点得2分,答清楚两点再得1分。如果有学生将重点放在说明齐王性格差异的原因上的,最高给2分。而如果只分析邹忌的行为的,判为审题错误,0分。其它合理分析酌情给分。意对即可)
愚公移山《列子》
一四五、(11恩施)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惩( )山北之塞 ?甚矣,汝之不惠( ) 2.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请用文中语句写出二、三层大意。
第一层:面山而居 第二层: 第三层: 4.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一四五、1、)?苦于;?同“慧”,聪明。说明:答对一个给1分。第2小题答聪明或同“慧”均给分。2、参考: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稍长的三人挑着担,拿着镐上了山,凿岩石,挖泥土,挥汗如雨,号声震天,再用箕畚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山路上踏下的那一道道足迹成了山脊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3、聚室而谋;叩石垦壤。4、)参考: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一四六、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完成9—11题(8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0.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 ”,邻人之遗男也“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1.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3分) 一四七、(11山东淄博) (二)阅读甲乙两个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段,做8—10题。(8分)
(甲)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立有间 ②臣是以无请也 ③达于汉阴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翻译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2分)
10、(1)甲文刻画了蔡桓公什么样的形象?(1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分)
(2)乙文刻画人物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一四七、8、(1)有一会儿(2)不问,不再说话(3)汉水南岸(4)用箕畚运 9、(1)扁鹊远远地看到蔡醒公就转身跑了(2)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10、(1)“讳疾忌医”的人(掩饰错误,顽固坚持、不愿改正错误的人);要点: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2)要点:正视困难,战胜困难
一四八、一位同学从《成功》里借来王国维的“事业境界说”,为“读书成
功三境界”配上了新的文言语段。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配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配文: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配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1.解释下列短语。 (1)弗之怠: (2)走送之 (3)哀转久绝: (4)歌以咏志:
2.这位同学认为郦道元《三峡》选段可以用来比喻读书过程中有所领悟的喜悦。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说说“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意思。
3.如果说读书的第一境界是立志启程的不易,第二境界是求知过程的甘苦,那么第三境界则是豁然开朗的喜悦。请你评价一下《观沧海》的诗句作为第三境界的配文是否合适。
一四八、1.(1)不懈怠,不放松抄写;(2)跑着把书送还回去;(3)(猿鸣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4)写诗(或唱歌)来抒发理想(或志向)。(共3分。对1个得1分,得满3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如“怠”、“走”、“哀转”、“咏志”,这几个词译错的,该小题不得分。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可以不扣分。“弗之怠”解释为“不懈怠,不放松”,“走送之”解释为“跑着送还回去”,“之”字未译出的可以不扣分)
2.大大小小的瀑布从山上直泻下来,江水清澈,山峰高峻,草木茂盛,实在趣味无穷。(2分。不是翻译,要求可明显放松,写出大概意思即可得全分)3.没有标准答案,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参考:合适;日月星空的光辉,一起在自己的眼前展开,用来比喻求学中豁然贯通的境界是自然得体的,洋溢着一种成功的喜悦。不合适;这几句写的是自然天象,表明曹操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的结尾,都和读书最高境界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2分。肯定否定皆可,理由较为合理的即可得全分。只作判断而未分析理由的不得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