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4《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哲学绪论
一、哲学: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真正的哲学能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2、哲学的产生: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解)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5、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不一定人人都有哲学思想。 6、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不能说“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唯物主义不等于可知论,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岐(划分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3、唯物主义:
①根本观点:认为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P12—13)
4、唯心主义:
①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②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从属、附属)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真正的哲学,是一种崭新的哲学。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①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①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特别是“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①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导: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最新成果)
1
第二单元 辩证唯物论
一、唯物论
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即: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的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要求:①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认识规律,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6、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7、意识的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动地改造世界;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昴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决定 8、唯物论原理: 意识 反作用于
9、辩论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分法论上的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②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认识论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特点:①客观性(最基本属性);②唯一性;③相对性(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和谬误径径是相伴而行的。 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②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式或螺旋式的上升。 ③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 唯物辨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特点:①普遍性 ②客观性 ③多样性(具体的,有条件的)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求: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4、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一)区别:①从数量看,整体与部分是一和多的关系;②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属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二)相互联系,密不可分。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求:①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二、发展观
1、观点:发展具有普遍性。因为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观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方法论:①做任何事物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当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三、矛盾观
1、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2、矛盾:就是反映了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因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4、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分析法的精髓,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四、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创新意识的两个哲学依据。 ①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的特点: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特点: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2、创新的作用: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3、怎样树立创新意识?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五、唯物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 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
一、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反作用
2、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的内容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是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就是自我价值。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要求(标准):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①社会历史性。即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
变化而不同。②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处的立场不同,
遵循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两条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段斗争实现
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哲学依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选择正确,我们的实践活动就会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的实践活动就会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他的人生道路是光明的,未来是美好的;一个人如果有错误的价值观,他的人生道路是平庸的。总之,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3
社会实践经验不同,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判断就会不同。
4、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
客观条件: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是由社会提供的。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②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主观条件: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
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决定
上层建筑 反作用
遵循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