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4生物联赛详解 - 图文

2014生物联赛详解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1:05:01

50. 下面有关磷循环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单选1分)

A. 磷很容易随着水由陆地到海洋而很难从海洋返回陆地,因此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 B. 磷在陆地上主要以有机磷形式贮存于植物体内

C. 海鸟捕食鱼虾可以使得海洋中的磷返回陆地,由于海鸟大量减少使之成为不完全循环

D. 海洋中磷被软体动物以钙盐形式形成贝壳而保留,因此称沉积型循环

答案:A

解析:陆地上的磷主要储存在天然磷矿里,大部分施肥的磷酸盐都变成了不溶性的盐而被固结在土壤或水体沉积物中;通过浮游植物不足以维持磷循环,所以沉积下去到深海的磷比增加到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多,故而磷是不完全循环。当然,海鸟返回量少不是不完全循环主因。贝壳钙盐不怎么含磷(碳酸钙为主),倒是一些磷酸盐可与SiO2凝结在一起而转变成硅藻的结皮沉积层,这些沉积层组成了巨大的磷酸盐矿床。总之本题只有A是对的。

51. 在生产力的研究中,估计各个环节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十分重要,下面相关说法中哪个是错误的?(单选1分)

A. 入射到植物上而被光合作用利用的那部分光能,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的比例,称为同化效率

B. 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称为生长效率

C. 某营养级所消费的能量占该营养级的净生产能量的百分比,称为消费效率 D. 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比例,称为生态效率

答案:C

解析:1.同化效率(assimilationefficiency)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或 =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

2. 生产效率(productionefficiency)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生产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有时人们还分别使用组织生长效率(即前面所指的生长效率)和生态生长效率,则

生态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摄入能量

3. 消费效率(consumptionefficiency)指n+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消费效率=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4. 生态效率:所谓林德曼效率(Lindemans efficiency)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

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与消费效率的乘积。但也有学者把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值视为林德曼效率。由上可见,C是不对的。

52. 黑白瓶法是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方法,其基本过程是从水体中取得一定水样,测定其初始溶氧IB,然后将水样灌入两个瓶子中,一个白瓶完全透光,另一个黑瓶完全不透光,然后放回原来水层,一般24小时候取出,分别测量白瓶和黑瓶中的溶氧值LB和DB,从而可以计算水体的总生产量,净生产量和呼吸量。某次实验中意外损坏了黑瓶,而无法测得DB,那么哪些数据无法获得?(多选2分) A. 总生产量 B. 净生产量 C. 呼吸量 D.黑瓶盛水量

答案:AC

解析:黑白瓶法:取三个玻璃瓶,一个用黑胶布包上,并包以铅箔。从待测的水体深度取水,保留一瓶(初始量IB)以测定水中原来的溶氧量。将另一对黑白瓶沉入取水深度,经过24小时或其他时间,将其取出,并进行溶氧量的测定。根据初始瓶(IB)白瓶(LB)黑瓶(DB)的溶氧量;即可求: LB-IB=净初级生产量 IB-DB=呼吸量 LB-DB=总初级生产量 因此本题选AC。

53. 下列有关种群空间分布型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单选1分)

A. 对均匀型分布抽样,每个小格中的个体数是相等的,所以方差和平均数比值为1 B. 对随机型分部抽样,每个小格中的个体数出现频率符合泊松(Poisson)分布 C. 对集群分布抽样,每个小格中出现很少个体数和很多个体数的频率较低 D. 对集群分布抽样,每个小格中的个体数出现频率符合正态分布

答案:B

解析:方差=均数,随机分布;方差>均数,集群分布;方差<均数,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抽样满足泊松分布;集群分布抽样很容易出现很少个体和很多个体,但不符合正态分布(两级少中间多)。所以正确答案为B。 55. 下列有关演替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多选2分) A. 次生演替进展的较快,而原生演替进行得十分缓慢

B. 外因性演替是由于外界气候条件变化引起的,而内因性演替时外界气候条件完全不变

C. 地质演替是以地质年代来计的,而生态演替一般不过数百年

D. 群落中生产量大于群落总呼吸量时,演替属于自养性的,反之则为异养性的

答案:ACD

解析:一大波概念来袭~

原生演替:在原生裸地或者原生荒原上进行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又称为初生演替。原生演替在水体环境中和陆地环境都可能发生。 次生演替:原来的植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可认为它是原生演替系列发展途中而出现的。这种逐渐发生的演替系列称为后成演替系列(subsere)。

简单的说,原生演替就是从没有生命体的一片空地上植被类群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在具有一定植物体的空地上进行的植被演替。

外因性演替(exogenetic succession),又名外因动态演替,是由于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群落变化。

如:⑴气候性演替,是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演替,其中,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

⑵土壤性演替,是由于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

⑶动物性演替,是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

⑷火成演替,是指由于火灾的发生引起的群落演替。

⑸人为因素演替,是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在所有外因性动态演替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替,占有特别显著和特别重要的地位。 内因性演替:其一个显著特点是群落中生物的生命活动结果首先使它的生境发生改变,然后被改造了的生境又反作用于群落本身,如此相互促进,使演替不断向前发展。一切源于外因的演替最终都是通过内因生态演替来实现,因此可以说,内因生态演替是群落演替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

地质演替:指随地质年代的推移生物群落的演替。自从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随着地球上环境的变化,包括种的进化在内的生物群的演替,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发生的。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自养和异养演替:根据生态系统的发展程度不同,可分为幼年期和成熟期。在幼年期生态系统中P/R>1,而成熟期生态系统中P/R接近于1。 在发展早期,如果R大于P,被称为异养演替或称分解者演替;相反,如果早期的P大于R,也就称为自养演替。P/R比率随着演替发展而接近于1。

例:细菌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P/R<1,为异养演替;而其他大多数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等属于自养演替。

由上可见,次生演替相比原生确实要快,但内因性演替也会对外界环境造成影响,外

界气候不会完全不变(如此绝对的表述一般都是错误的选项),CD亦均是正确的表述,答案为ACD。

56. r-选择与K-选择是种群增长的两个基本对策,下面说法中哪些是错误的?(多选2分)

A. K-对策者种群数量通常接近其环境容纳量,而r-对策者其种群数量通常处于增长阶段

B. r-对策者通常体型较大,以适应高的繁殖率

C. K-对策者繁殖时间较早,从而可以使种群数量迅速接近环境容纳量 D. K-对策者通常具有较长的寿命,而r-对策者通常寿命较短

答案:BC

解析:r-对策者繁殖快、个体弱小(但往往集群而变得很可观),K-对策者繁殖慢、个体能力强(能够适应更多种环境、甚至改造环境,比如人)。r-对策者相对优势在于,它是不易灭绝的(尤其在环境恶劣的时候);K-对策者相对优势在于,它的支配能力(尤其在环境优越的时候)。所以K-对策体型大,r-对策繁殖时间早,BC不对,其余都没问题。答案为BC。

57. 群居生活的动物,雄性在争夺配偶的过程中常采用的行为对策有(多选1分) A. 仪式化的争斗

B. 使用致命的武器如毒牙,利齿等置对手于死地 C. 在求偶场炫耀亮丽的外观以吸引雌性 D. 避开优势个体,伺机偷袭交配

答案:ACD

解析:求偶过程一般不会置对手于死地,B不对,其余均是可采用的策略。求偶场没见过?你们感受一下非诚勿扰~答案为ACD。 58. 这种疾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单选1分)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C

解析:多数病患为女性,男患者女性后代均患病,这些是伴X显性遗传的特征,所以选C。

59. 上述家谱中,1和9婚配,所生的第一儿子为正常的可能性为(单选1分) A. 0 B. 25% C. 50% D. 75%

答案:C

解析:1的母亲为正常个体,故1位杂合体,9正常,因此其儿子的正常可能为1/2,

搜索更多关于: 2014生物联赛详解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50. 下面有关磷循环的说法中哪个是正确的?(单选1分) A. 磷很容易随着水由陆地到海洋而很难从海洋返回陆地,因此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 B. 磷在陆地上主要以有机磷形式贮存于植物体内 C. 海鸟捕食鱼虾可以使得海洋中的磷返回陆地,由于海鸟大量减少使之成为不完全循环 D. 海洋中磷被软体动物以钙盐形式形成贝壳而保留,因此称沉积型循环 答案:A 解析:陆地上的磷主要储存在天然磷矿里,大部分施肥的磷酸盐都变成了不溶性的盐而被固结在土壤或水体沉积物中;通过浮游植物不足以维持磷循环,所以沉积下去到深海的磷比增加到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多,故而磷是不完全循环。当然,海鸟返回量少不是不完全循环主因。贝壳钙盐不怎么含磷(碳酸钙为主),倒是一些磷酸盐可与SiO2凝结在一起而转变成硅藻的结皮沉积层,这些沉积层组成了巨大的磷酸盐矿床。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