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10 - 梁板结构(参考资料) - 图文

10 - 梁板结构(参考资料)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9:20:54

以五跨连续梁为例,说明该连续梁活荷载最不利布置方式的种类:如图1-10所示

情况1:g+q(1,3,5)——产生M1max 、M3max 、M5max 、M2min 、M4min 、VARmax 、VFLmax ; 情况2:g+q(2,4) ——产生M2max 、M4max 、M1min 、M3min 、M5min ; 情况3:g+q(1,2,4)——产生MBmax 、VBLmax 、VBRmax ; 情况4:g+q(2,3,5)——产生MCmax 、VCLmax 、VCRmax ; 情况5:g+q(1,3,4)——产生MDmax 、VDLmax 、VDRmax ; 情况6:g+q(2,4,5)——产生MEmax 、VELmax 、VERmax ;

图1-10 五跨连续梁六种荷载的最不利组合及内力图

2. 荷载的最不利组合及内力计算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确定活荷载最不利布置的各种情况,它们分别与恒荷载组合在一起,就得到荷载的最不利组合,即可按《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内力计算。对于等跨连续梁、板,可由附录1查出相应的弯矩、剪力系数,利用下列公式计算跨内或支座截面的最大内力。

(1)在均布及三角形荷载作用下:

M?k1gl2?k2ql2 (1-11)

V?k3gl?k4ql (1-12)

(2)在集中荷载作用下:

M?k5Gl?k6Ql (1-13) V?k7G?k8Q (1-14)

式中 g、q——单位长度上的均布恒荷载设计值、均布活荷载设计值; G、Q——集中恒荷载设计值、集中活荷载设计值; l ——计算跨度;

k1、k2、k5、k6——附录1附表1-1~附表1-4中相应栏中的弯矩系数; k3、k4、k7、k8——附录1附表1-1~附表1-4中相应栏中的剪力系数。

对于跨度相对差值小于10%的不等跨连续梁、板,其内力也可近似按等跨度结构进行分析。计算跨内截面弯矩时,采用各自跨的计算跨度;而计算支座截面弯矩时,采用相邻两跨计算跨度的平均值。

3. 内力包络图:由内力叠合图形的外包线构成

将同一结构在各种荷载的最不利组合作用下的内力图 (弯矩图或剪力图)叠画在同一张图上,其外包线所形成的图形称为内力包络图,它反映出各截面可能产生的最大内力值,是设计时选择截面和布置钢筋的依据。图1-11所示为承受均布荷载的五跨连续梁的弯矩包络

9

图和剪力包络图。

(a)弯矩包络图 (b)剪力包络图 图1-11 均布荷载下五跨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

4. 支座弯矩和剪力设计值——支座宽度的影响

按弹性理论计算连续梁、板内力时,中间跨的计算跨度取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这样求出的支座弯矩和支座剪力都是指支座中心处的。当梁、板与支座整浇时,支座边缘处的截面高度比支座中心处的小得多,因此控制截面应在支座边缘处。为了使梁、板结构的设计更加合理,可取支座边缘的内力作为设计依据,并按以下公式计算:如图1-12所示

bb?Mc?V0?22 (1-15) 弯矩设计值:

bV?Vc??g?q??2 (1-16) 剪力设计值:均布荷载

集中荷载 V?Vc (1-17)

M?Mc?Vc? 式中 M、V——支座边缘处的弯矩、剪力设计值;

Mc、Vc——支座中心处的弯矩、剪力设计值;

V0——按简支梁计算的支座中心处的剪力设计值,取绝对值;

b——支座宽度。

(a)弯矩设计值 (b)剪力设计值

图1-12 内力设计值的修正

1.2.4连续梁、板按塑性理论方法的内力计算

1.超静定结构的塑性内力重分布 (1)内力重分布与应力重分布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不仅与荷载有关,而且还与结构的计算简图以及各部分抗弯刚度的

10

比值有关。如果计算简图或抗弯刚度的比值发生变化,内力也要随之变化。 1)内力重分布

混凝土连续梁、板按弹性理论方法设计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当计算简图和荷载确定以后,截面的内力与荷载成线性关系,即各截面间弯矩、剪力等内力的分布规律始终是不变的;二是只要任何一个截面的内力达到其内力设计值时,就认为整个结构达到其承载能力。

事实上,混凝土连续梁、板是超静定结构,在其加载的全过程中,由于材料的非弹性性质,截面的内力与荷载成非线性关系,即各截面间内力的分布规律是变化的,这种情况称为内力重分布或塑性内力重分布(即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相对于线弹性分布发生的变化);另外,由于是超静定结构,即使某一截面达到其内力设计值,只要整个结构还是几何不变的,仍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2)应力重分布

这里需要注意内力重分布与应力重分布的区别。如图1-13所示,应力重分布是指由于 混凝土的非弹性性质,使截面上的应力沿截面高度分布不再服从线弹性分布规律,并且不论对静定的还是超静定混凝土结构都存在;内力重分布则是指由于超静定结构材料的非弹性性质,使各截面内力之间的关系不再服从线弹性分布规律,并且只有超静定混凝土结构才具有内力重分布现象,对静定结构是不存在的,因为静定结构的内力与截面抗弯刚度无关。

由于内力重分布,超静定混凝土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往往比按弹性理论方法分析的高,所以按塑性理论方法设计(考虑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设计),可进一步发挥结构的承载力储备,节约材料,方便施工;同时研究和掌握内力重分布的规律,能更好地确定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变形和裂缝开展值,以便更合理地评估结构使用阶段的性能。

图1-13 梁在各受力阶段的应力、应变图

(2)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1)塑性铰

11

Pu

e)

a)受弯构件 b)弯矩图 c)M-ф曲线 d)曲率 e)梁跨中出现塑性铰

图1-14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塑性铰

如图1-14所示,一配筋适当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跨中施加集中荷载P。 图1-14c)为跨中截面弯矩M与曲率φ的关系曲线:在裂缝出现前, M—φ关系呈直线;随着裂缝出现,M—φ关系渐呈曲线;当受拉纵筋达到屈服(A点)后,M—φ曲线的斜率急剧减小,这意味着在截面弯矩M增加很少的情况下,截面曲率φ激增,形成截面受弯“屈服”现象。构件中塑性变形较集中的区域(相应于图1—14b)中M>My的部分)表现得犹如一个能够转动的“铰”,称之为塑性铰,如图1-14 e) 所示。塑性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纵筋屈服后的塑性变形,而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则取决于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当φ增加到使混凝土受压边缘的应变ε达到其极限压应变εu , 混凝土压坏,截面到达其极限弯矩M u,这时的截面曲率为φu。 塑性铰形成于截面应力状态的第Ⅱa阶段,转动终止于第Ⅲa阶段。

塑性铰区处于梁跨中最大截面(M=Mu)两侧ly/2的范围内,ly称为塑性铰长度,如图1-14 b)所示。图1-14(d)中实线为曲率的实际分布,虚线为计算时假定的曲率分布,将曲率分为弹性部分和塑性部分(图中的阴影部分)。塑性铰的转角θ理论上可由塑性曲率的积分来计算,若将其分布用等效矩形来代替,其高度为塑性曲率(φu一φy),则宽度(或等效区域长度)ly?ly,塑性铰的转角θ为

????u??y?ly (1-18)

l式中 φy——为截面钢筋屈服时曲率;

φu——为截面的极限曲率。

影响y的因素很多,要得到实用而足够准确的计算公式,还要做进一步的工作。 2)塑性铰与理想铰的区别

①理想铰不能承受任何弯矩,而塑性铰则能承受一定的弯距(My≤M≤Mu); ②理想铰集中于一点,塑性铰则有一定的长度; ③理想铰在两个方向都可产生无限的转动,而塑性铰则是有限转动的单向铰,只能在弯距作用方向作有限的转动。 3)塑性铰的分类

①①钢筋铰:对于配置具有明显屈服点钢筋的适筋梁,塑性铰形成的起因是受拉钢筋屈服,故

称为钢筋铰。

12

搜索更多关于: 10 - 梁板结构(参考资料) - 图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以五跨连续梁为例,说明该连续梁活荷载最不利布置方式的种类:如图1-10所示 情况1:g+q(1,3,5)——产生M1max 、M3max 、M5max 、M2min 、M4min 、VARmax 、VFLmax ; 情况2:g+q(2,4) ——产生M2max 、M4max 、M1min 、M3min 、M5min ; 情况3:g+q(1,2,4)——产生MBmax 、VBLmax 、VBRmax ; 情况4:g+q(2,3,5)——产生MCmax 、VCLmax 、VCRmax ; 情况5:g+q(1,3,4)——产生MDmax 、VDLmax 、VDRmax ; 情况6:g+q(2,4,5)——产生MEmax 、VELmax 、VERmax ; 图1-10 五跨连续梁六种荷载的最不利组合及内力图 <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