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教学设计
贵州省剑河民族中学 宋廷槐
【教学目标】
⒈结合课文注解理解全词内容,分析用典这一表现手法。 ⒉运用“知人论世”和“意象分析”探讨词人情感。 ⒊理解并背诵全词。
⒋在欣赏词的过程中提学生升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⒈结合课文注解理解全词内容,分析用典这一表现手法。 ⒉运用“知人论世”和“意象分析”探讨词人情感。 ⒊理解并背诵全词。 【教学难点】
⒈理解其中寄寓的情思。
⒉在欣赏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⒊了解高考考点,能运用学知识掌握高考答题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词两首》,同是一篇课文一人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风格却完全不同,昨天我们学习了《辛弃疾词两首》中的第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从中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也明白了他的词善于用典并懂得了这一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他词豪放激越、空旷无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辛弃疾词两首》中的后一首与前一首风格相同还是迥异?表达的情感有何区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课题)(多媒体展示) 二、整体感知:
⒈齐读,正音:
⒉点读,读出节奏。(多媒体展示)
两遍之后,我们对词有了个大概的印象,请问这首词和上首词的风格一样吗? 是不是如同学们所说呢?我们一起来研讨本词。我们先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供了哪些信息? 三、解题:(多媒体展示)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的第二篇文章。
标题提供了哪些信息?
⒈“永遇乐”词牌,相当于曲谱。
⒉京口(大地方)北固亭(小地点)是自古有之,还是现在才有呢? ⒊怀古:字面意思是怀念古人古事,多用为歌咏古迹的诗题,指追忆古代的人和事。
那么,作者追忆了历史上的哪些人和事?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四、文本研读:(多媒体展示)
⒈作者追忆了历史上的哪些人和事?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要求:“事”和“情感”两栏每栏不能超过10个字。
提示:自读文本,结合作者生平事迹,分组讨论后完成表格。(多媒体展示表格)
明确:(多媒体展示)
⑴写了哪些人物?(板书)(展示) ⑵所写人文对应文中内容?(展示) ⑶剩下的会不会填写? ⑷举例1: ①读: ②讲解:
“孙仲谋”:国势颓危之际,设置京口镇,保一方平安。
“英雄无觅”江山依旧,英雄及英雄事迹(舞榭歌台)流逝。言下之意当时没有英雄,真的没有英雄吗?(缺少发现——没有英雄的土壤)表达作者对英雄的羡慕(有英雄的土壤),也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敬仰,想要成为英雄(立志收回失地的报国之心)。
“风流”:风采。
板书:孙仲谋、英雄无觅、风流 举例2:
“凭”:靠。典故补充: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 依靠见利忘义的使者,用人失察的君主,怎么能懂廉颇的心呢?
请问:垂垂老矣的廉颇想为赵国所用吗? 有能力为赵国排忧解难不?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的第二篇文章。
你是廉颇会想些什么?
作者和廉颇处境一样吗?表达了什么感情?(展示) 板书:凭
壮志未酬、报国无门——引以为悲。 ⑸—⑺提问一到两位同学。分析: ⑸寄奴:齐读。
①当年是什么情形(气吞万里如虎),曾居之处现在是何景象?(杂草丛生,被人所遗。)
②有什么行为?(从京口北伐)结果如何?(成功) 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像他一样,矢志不移) ④思考: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专指孙权和刘备?还是既指孙权又指刘备,抑或指所有的英雄(前一句是词眼,后一句能不能说承上启下)?
作者为什么会首先想到孙权和刘备?说说三者的共同点。 展示,板书:仰慕英雄
建功立业——引以为豪。 上片:追忆英雄,期望建功。 有感情地点读上片。 ⑹刘义隆:
①草草:杂乱无章,没有准备。(板书)
②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北伐,失败,草率出兵) ③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刘义隆?(背景) ④有什么用?(展示)齐读
板书:做足准备——引以为戒。 ⑺佛狸:读
①“望中犹记”、“路”、“可堪”、写了几幅图画?
②是敌人还友军?他修建了什么,现在还做行宫吗?(祠庙)
③佛狸祠是一派什么景象,香火旺不旺?人们拜神为了什么?(一己私欲,贪图安乐,忘记仇人)
④作者这样写讽刺了谁?求得一己之安的除了民众,还有哪些人?表达了作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的第二篇文章。
者怎样的情感?
板书:忘耻偷安——引以为忧。 下片:借典明志、悲愤至极。 点读,有感情。(展示)
词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人 事 情感 孙仲设镇挡魏,保家卫国。 景仰英雄,慨叹自己。 谋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寄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起兵北伐,建功立业。 收回国土,鞭策自己。 奴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刘义草率北伐,惨遭失败。 忧虑难当,告诫世人。 隆 佛战火弥漫,行宫升平。 报国无门,警醒国人。 狸 廉思君报国,老壮难行。 壮志难酬,悲愤至极。 颇 学生提问不懂得地方。 教师提问:
⒉这首词最典型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提示:采用的主要手法,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主要情感。 明确: 板书:用典
定义:古人古事比今人今事,抒发作者情感。
作用:立论有据、传情婉转、词句凝练、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主旨.(展示)
答:⑴这首词主要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⑵引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故。⑶增强了诗词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关心时事、抗敌救国、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及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用典的作用有:使为之根;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的第二篇文章。
有感情地齐读全词,尝试背诵。 五、课堂小结:(齐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分析典故、抓住意象特点、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词人感情的方法。并通过归纳总结,明确了诗词鉴赏关于表达技巧这一类问题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技巧。学以致用,在沐浴英雄高尚品质的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够为之高歌。 六、作业布置:
⒈完成《课时训练》并预习下文。
⒉读下面一首唐诗,说说诗人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请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提示:⒈指出表现手法。⒉结合诗句阐释。⒉收到效果,传达情感。 明确:
答:⑴这首诗使用典故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指出表现手法)
⑵通篇使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桃花源中人避秦来到与世隔绝之地,被渔郎无意中发现,请求他“不足为外人道”。(结合诗句阐释)
⑶典故使用,含蓄而贴切的表达了诗人隐居山中,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志向。(作用及情感)
注:本课教案配有多媒体课件。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的第二篇文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