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风格调查题研究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风格调查题研究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1:26:15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风格调查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许多的研究都证实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的重要家庭因素之一。一般在探讨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时,大致分为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及管教方式两方面。这二者应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父母的接纳、关爱及和谐的家庭气氛可以使儿童有较大的安全感,增进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相反,如果父母的关系不正常、家庭不和谐,则子女将会丧失安全感,与父母发生冲突或产生仇视,甚至出现不良的社会行为。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习风格,教育风格,教养方式

1、我国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况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一些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习的关系作了深入地探讨。曾琦等人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性及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严厉性父母的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和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相反,民主性父母的儿童倾向于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社交和学习活动。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表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分干涉都与学习成绩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在一次调查中,有31.4%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考试达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就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44.9%的学生则认为在考试成绩达不到父母要求时,自己会遭到父母的打骂。

[2]

[1]

1.1、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了不同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规则和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50年代,Parsons发展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并把这个问题与家庭角色及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善于表达,情绪比较敏感,

[4]

[3]

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指导性强,负责制定规则更好。Sears把这些思想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和控制。Baum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放纵型。

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文化传统、国内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

[8]

[7]

[6]

[5]

”,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

[9] [10]

” 我国学者缪小春早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

中采用了“父母教养”的说法。从字面看,教养方式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恰当地反映了家长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充当的角色。

1.2、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发展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早期研究

在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研究中,父母对儿童的单向影响观渗透在学者们的研究思路中,他们努力寻求父母决定儿童的教养维度或模式。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时,采取了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种取向是,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探讨某一行为维度或行为维度下具体的教养方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西蒙兹从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而指出,如果父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

[11]

。由于接

受——拒绝实际上反映了父母与儿童的情感关系,支配——服从反映了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因此,众多心理学家开始研究父母对儿童的情感、父母对儿童具体的控制形式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如霍夫曼和亚龙,劳顿,韦克斯勒等研究发现,温暖对儿童社会化进程所起的作用是十分积极的,它会促进儿童道德感、成就感、良好社会适应和利他行为的发展。再如,霍夫曼研究了惩罚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指出,父母使用强制方式,包括对儿童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儿童的某些权利以及威胁等,会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父母使用心理惩罚形式“爱的收回”,对儿童表示失望,孤立、不理睬儿童等,会使儿童产生过重的内疚感,刻板而非灵活的遵守社会行为规则

[12]

另一种取向是将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化、模式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

[13]

p.457。

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

[11]

。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儿童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的某个行为维度决定,

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父母的教养类型而对限制作不同区分。权

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都对儿童加以限制,但前者的限制是“严格而合理的”,后者的限制却是“无目的、不合理甚至惩罚性的”,因而限制对儿童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支持鲍姆林特的结论,如韦克斯勒指出,在权威型家庭中使用“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而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起到相反作用,这与使用这种方法时是否适度有关

[12]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前一种研究取向注重具体的教养行为,却忽视了同一教养行为与不同家庭环境结合的不同作用;后一种研究取向试图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作特征概括,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两者的结合研究清楚地表明,具体行为维度并不孤立地对儿童社会化起作用,只有将它们与父母整体的教养行为模式或类型结合,才能真正揭示出它们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时期,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也研究了母亲的教养态度与孩子性格的关系,其结论与西方学者的结论比较一致。

(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开始探求教养方式背后的影响因素,将教养方式的研究从表层推进了一个更深的层面。这首先是基于实践和应用的需要。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者而言,揭示了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指导父母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而探讨制约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为心理学家的指导和帮助提供了依据和策略。其次,推动研究进展的更直接的动力来自社会化进程双向模式的兴起和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提出。它们促使学者们走出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单向研究的圈子,尝试将父母特征和儿童特征都纳入教养方式体系,并将教养方式放入更大的背景中加以考查。

这期间,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更广阔的层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巴斯顿的研究发现,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日本,母亲鼓励并引导孩子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国和法国,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没有明显反应

[14]

(p.114)。又如,Chamberlin(1974)、Lytton(1980)及Minton

和Levine(1971)等的研究证实,白人中产阶层的父母更多地对儿童使用建议和解释,更多地对儿童的需求作出应答,且更经常地提供积极而非否定的反馈;而较低阶层的父母更倾向于使用强制和权力介入,对儿童自由更多加以限制

[15]

(p.205)。再如,Cox(1987)发现,与

非抑郁的母亲相比,抑郁的母亲与孩子的交往质量差,更多忽视孩子的要求,更多使用控制

的手段

[16]

。Mcloyd(1994)发现,处于压力中的父母自我效能感差,对儿童的温情较少,缺

[14]

乏耐心和参与,提供的帮助也较少,对儿童的消极控制较多,容易受到激惹 (p.117)。

Martin(1975)发现,父母和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比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更仁慈、少严厉且更允许孩子自由。还有研究指出,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活动量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活动过度的儿童的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指令和否定性

[17]

。儿童的气质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容易与母亲发生冲突,

[16]

这增加了母亲的控制,继而增加了孩子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国内学者大多从80年代开始涉足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的研究较为零散,取向较为单一。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他们探究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

[18]

。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

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日渐为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在考虑与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他们逐渐将新思路、新信息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使我们的研究既紧跟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又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概括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教养方式所涉及对象的年龄段更加宽泛,从以婴幼儿为主,逐渐扩大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第二,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关系的探讨从宏观、笼统走向微观、具体。 第三,进一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本身,深入探究教养方式内在的结构。 第四,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探讨更广泛,尝试从多方面寻找影响因素。 此外,研究者也关注家庭环境、关注父母所处的文化背景,试图从家庭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因素理解父母的教养行为。王耘等研究了不同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结构是影响母亲抚养行为的重要变量,主干家庭母亲的抚养行为总体上优于核心家庭的母亲

[19]

。张文新比较了城乡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

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孩子有更多的情感理解与温暖;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在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没有差异,但对孩子的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

[20]

2、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深刻而长远的,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风格调查题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许多的研究都证实了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成就的重要家庭因素之一。一般在探讨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时,大致分为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及管教方式两方面。这二者应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父母的接纳、关爱及和谐的家庭气氛可以使儿童有较大的安全感,增进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相反,如果父母的关系不正常、家庭不和谐,则子女将会丧失安全感,与父母发生冲突或产生仇视,甚至出现不良的社会行为。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习风格,教育风格,教养方式 1、我国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况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