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议阅读教学中接受性探究性地有机结合
阅读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
大黄乡中心小学 赵志芳
新课标要求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讨式教学,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商讨、合作、研究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谈一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自然地结合起来的。
一、 学习方式由动力被输变为虹吸自输
传统教学课堂,教师是知识的源流,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所授知识几乎全部由老师讲给学生的,所谓的灌输式讲课。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从根本上没有彻底改变。新课改下,这一教学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了画龙点睛的“神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内容的环境中,让学生充当课文里的主人公或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中的人,然后提出问题或组织学生进行填充知识的活动。比如在小学低年级开展识字比赛、组词比赛、造句比赛等活动,在中高年级开展小组讨论交流,课堂角色互换表演,轮流上讲台答辩等活动??,多种多样地学习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讲的少了,学生说的多了;教师繁琐的分析少了,学生各抒己见发表意见的多了。在活动和讨论中,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增加了说的机会,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这其中,教师精当的点评,引导式的点化可以把学生狭窄的思路拓宽,把学生海阔天空的思维引向正轨,在潜移默化中,课堂知识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心中牢牢扎根。
1
二、 教学方式由教师讲学变为对话导学
新课改下,过去传统的教学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的老课堂不复存在。教师提纲挈领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维充分兴奋的活跃阶段去思考所受知识的难点,商讨文章的主旨。通过观察学生相互间的争论、质问,可以充分看出教学知识的难易点,把解疑、释难的过程融进学生的争论中,师生适时的对话可以引导偏离教学主旨的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思维。比如在课堂上,“你喜欢那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如果换成某某词效果怎么样?”问话既尊重了学生的感受,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再如抓住文章重点词眼理解课文,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当把课题板书完后,抓住“呼声”一词,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中国孩子为什么要发出呼声?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一连串的问题贯穿全文,教师给了学生主动权,学生每次回答都能有成功的机会,其肤浅的认识得到了肯定,也从中获得了开启思维的钥匙,体会到了上语文课的快乐,让他们有一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自信。
三、 备课方式由教师单方备课变为师生共同备课
如何让拓展学生视野广度与文章理解深度统一起来,让学生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过去,教师精心准备的讲授内容,学生并不一定愿意听,教师在讲台努力讲授知识,而学生却无心听讲,课堂成为教师一人表演的“独角戏”。新课改下,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了解课文内容,例如:学习完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后,让学生收集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学习《触摸春天》让学生课前收集热
2
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课前预习收集整理资料,课堂交流资料给了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机会,这种主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学完一节课后学生不妨自问:“有什么收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个人实际谈感受,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创造力,使学生真正通过课文考虑学习和生活,获得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四、读书方式由单一记背式变为灵活的品析式
以前,为让学生记住所学内容,读书大多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方法单一,效果也不明显,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围绕一个“活”字。教师既重视了“活读书”,指名齐读、默读、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接读、品读、表演读??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达到了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有重视了“读书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的并存,对学生个性化理解给予肯定认可。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文中的词句回答,比如:“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体会到的?”“你认为用课文中哪个词语能概括出这一特点?”这样养成了研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总之,教师把课堂变成学堂,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趣,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的作用,真正体现“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新理念。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