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方近现代艺术之我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须,并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便是达达主义思想的体现。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画家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其绘画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代表画家有恩斯特、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米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性和自动性。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和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代表人物有美国画家约翰斯、劳生柏、沃霍尔等。
而70年代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代表画家有克洛斯、佩尔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汉森最为著名。除上述之外,可以归入现代艺术范畴的还有偶发艺术、大地艺术等。其许多艺术活动已经超出了美术的范围。
特征:
1.背弃古典传统,表现为古典的艺术观念,表现方法风格面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决裂。
2.反对客观地模仿再现,多从艺术家主体出发,表现其观念意识,感悟感情,潜意识,白日梦等等。
3.创造个性语言,现代艺术家大都强调个性化,创造具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即使是统一画派的艺术家,也常常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貌。
4.偏执独特风格,现代主义艺术家均有创造独特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风格为要务。
5.热衷多样探索,不断探索新的表现领域和方法,大多数艺术家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风格差异。很难以一种主义其一生的艺术风格和贡献。
后现代美术的特征:
1. 突破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 2. 主张多元素,承认多中心
3. 从形态学范畴转向反方法论,用艺术表白多种思维方式 4. 与工业机械结合
5. 从强调主观感情转向客观世界
6.主张平民化,广泛应用大众传播媒介。
第二章 西方近现代艺术流派的产生和分类
2.1 现实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为现实主义画派,或现实画派。
这是一个在艺术创作尤其是绘画、雕塑和文学、戏剧中常用的概念,更狭义的讲,属于造型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范畴。 无论是面对真实存在的物体,还是想象出来的对象,绘画者总是在描述一个真实存在的物质而不是抽象的符号。这样的创作往往被统称为写实。遵循这样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就叫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或者大致可称为具象主义)相对的概念是抽象主义。人们借由感官知能接收讯息,加以分析组织,以自然为题材(例如自然风景或时事议题)用任何技法将其具体表现出来,但也因生长环境及认知不同,产生不一样的经验,这种组织过后的观点差别,让同个题材的作品有不同呈现。 我们接触的绝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尽管有很多造型很夸张或者变形,甚至无法分辨所表达的对象,比如毕加索的《亚维侬的少女》,但是,这仍旧被称作写实主义的作品。真正抽象的作品并
不多见,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是现代抽象主义的代表。
2.2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产生及发展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于1860年代法国展开的艺术运动、画风。印象派的命名源自于莫奈于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遭到学院派的攻击,并被评论家路易斯·勒罗伊(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派”。 印象派画作常见的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为描绘对象。著名的艺术家有克劳德·莫内、爱德华·马奈、窦加、皮耶-奥古斯特·雷诺阿等,其中塞尚后开创了后印象派。
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印象派后,很快的便出现了印象乐派、印象文学派等其他领域的类似派别。 印象派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创作技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 绘画技巧方面,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色光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印象派着重于描绘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间成为永恒,并将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印象派观察、直接感受表现色彩变化的微妙的画风,影响后来的现代艺术非常深远。
早期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写,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野外作画,因此又称为外光派。
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艺术家们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创作观念和公式。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和表现主义表现内心情感、忽视描绘对象的外在形象不同。 以下是致力推展印象派的画家: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爱杜尔·马奈 艾德嘉·窦加 奥古斯特·雷诺阿 卡米耶·毕沙罗 玛丽·卡萨特 亚弗雷德·薛斯利 居斯塔夫·卡玉伯特 昂格·拉乔
后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是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油画流派。在19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转折点发生于1882年爱杜尔·马奈获颁法国国家荣誉奖,和1874年至1886年止的印象派画家联合画展,这些艺术家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
后印象派将形式主义艺术发挥到极致,几乎不顾及任何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构成主义的诞生。 后印象派代表画家:
塞尚的画不顾及透视和人体解剖,只是用各种色块堆积成一个个似是而非的形态; 主要是因为在技法上,后印象派的画家都反对分割色彩,并大胆采用平面的鲜明色调,重视形,线条,色块以及体和面。 画家强烈的主观感情与个性借此得以流露。
2.3 野兽派的产生及其发展
野兽派(Fauvism)
是20世纪率先崛起的象征主义画派,画风强烈、用色大胆鲜艳,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与凡高、高更等后印象派的大胆涂色技法推向极致,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放弃传统的远近比例与明暗法,采用平面化构图、阴影面与物体面的强烈对比,脱离自然的摹仿。 野兽派主要由亨利·马蒂斯、“古典野兽”安德鲁·德朗领导,代表画家另有“水彩野兽”劳尔·杜菲、“圣经野兽”乔治斯·卢奥、“风景野兽”乌拉曼克、马尔肯、贾曼恩等,画风特色是狂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冲击,惯用红、青、绿、黄等醒目的强烈色彩作画,他们吸收了非洲、波利尼西亚和中南美洲原始艺术的呈现方式,以单纯的线条、色块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
野兽派的寿命相当的短,1905年巴黎秋季沙龙展之后的第三年,野兽派几乎已消失无踪。然而,尽管如此,野兽派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影响仍十分深远,康定斯基、德累斯顿、雅夫楞斯基都受了野兽派一定程度的薰陶。
这一派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强调主体的艺术表现,如表现直觉和梦里的灵感等。其表现方法是色彩的鲜艳浓郁,笔触的狂野,造型夸张和变异等,其代表人物有马蒂斯。还有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这派的画风主要是在结构的变异上独树一帜,强调在平面上表现出非透视的立体结构,也即以主观的结构原则代替我们面对现实的感觉原则,即画面上的变形画,需要主观分析才能找到立体的内容。还有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抽象主义。这派的画风所倡导的是“艺术的抽象”,“艺术的精神”,主张以抽象的色块、线条的构成来表现人类的精神。
2.4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 在北欧各国的传统艺术中早就存在着表现主义的因素: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蛮族艺术、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文艺复兴中的鲍茨、勃鲁盖尔等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变形夸张的形象、荒诞的画面艺术效果,这些都表露出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 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2.5 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西方现代派美术,是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
立体主义的产生是美术自身发展的必然。在传统绘画中只依看到的客观自然作画,所表现的只是自然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随着现代人的现代生活变化:客观与微观,速度和多变,机器对人的制约,这就要求绘画要表现这多样复杂性;古希腊柏拉图关于几何美的观点及塞尚着意描绘事物的结构、永恒性的观点加之非洲黑人雕塑的启迪,这就导致立体主义艺术的产生。 立体主义画家的探索起于塞尚的
理论和创作实践,他们把塞尚的“要用圆柱体、圆球体、圆椎体来表现自然”这句话当着自己艺术追求的理想。实质上这是20世纪初工业文明、机器时代的社会现实在画家精神中的折射反映。
立体主义创作的主要特征,即在画面上将一切物体形象破坏和肢解,然后再加以主观的拼凑、组合,以求所谓立体地表现出物体的不同侧面。就是在平面上表现出二度和三度空间,甚至表现出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和时间(四度空间)。
未来主义绘画致力表现的是“现代生活的漩涡——一种钢铁的、狂热的、骄傲的、疾驰的生活。”画家们努力在画布上阐释运动、速度和变化过程。空间不再存在,物体从不静止,它们永不停歇地运动并相互穿插,一如那些画家们所描述的,“我们的身体穿透我们所坐的沙发,沙发也穿透我们的身体。”在把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未来主义深受新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
2.7 超现实主义.抽像主义.巴黎画派和抽像表象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巴黎是现代艺术的摇篮,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那一个个惊心动魄的艺术运动都在巴黎诞生。且不说土生土长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甚至像意大利的未来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俄国的构成主义和荷兰的风格派这些艺术运动也无不以巴黎为出发点。除上述艺术流派外,巴黎画坛上还有一部分不属于任何一派的画家们。他们虽然单枪匹马、势单力薄,左右不了画坛的气候,但是,却都能够顽强地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和个性,并且拥有自己的观众群和影响面,对于20世纪艺术的繁荣也有重要的贡献。有人曾以“巴黎画派”的名称来概括这部分画家,但这并不符合他们未曾结社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仍称之为“其他巴黎画家”。如果说他们之间还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只限于如下几方面:第一,他们与20世纪先锋运动的各种流派相比较,较多地保持着与传统绘画的联系,往往是以基于写实的变形夸张为主,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第二,由于没有团体的力量,他们往往性格孤癖、活动力弱,生活比较清苦,因而不少人对现实抱悲观消极的态度,从而使作品蒙上神秘或忧伤的色彩;第三,他们来自不同的国籍,客居巴黎,卖画度日,大多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染上了颓废和没落情绪,甚至孤愤而死。代表画家有:亨利·鲁索、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谢安·苏蒂纳、茹莱斯·帕桑、莫伊兹·基斯灵、莫里斯·于特里约、马克·沙加尔、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 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