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通作者”关军 谢丁 李华 何瑫的非虚构
“普通作者”关军 谢丁 李华 何瑫的非虚构
4月24日,网易“人间”第一次在线下与大家见面。人民大学创意写作教授李华老师,作家谢丁以及《GQ》总主笔何瑫,与“人间”创始人、作家关军一起,分享了自己写作的初衷与意义。以下是该活动的文字整理稿,希望未能到现场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写出内心深处的故事。
关军:我好像一直在和文字打交道。小学一年级,我意外地发现,自己有一个“不应该”的聪明,就是能够领会语文老师的意图,很快成为了一个写范文的学生。其实无非是善于领会那种比较糟糕的文学标准,第一用成语,第二用比喻,对小学生来说,就已经OK了。 到后来,可能需要掌握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善于说假话,善于歌颂等。所以我就一直走在这么一个错误的道路上。 中国的语文教育,对我们的伤害是非常深的。它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大家从小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我有很多同学问我,能不能教他的孩子写作文?我说这个真的没有办法教。也曾有人跟我说过他惨痛的经历,他的孩子写《最有意义的一天》,写到“今天过的比较无聊”,被老师臭骂一顿,这个是不能成为一个小学生作文的内容的。但是孩子真的就觉得他过的一天很无聊啊!所以你只能隐藏你的真实想法。 进入新闻领域后,就有另外一些麻烦的事情。新闻写作是一个非常套路化和程式化的东
西,都不能叫写作吧。 我到“人间”之后,很奇怪的,就不愿意看以往那些媒体特稿。反倒愿意看“人间”很朴素、也没有太多故事性的来稿,并常常被真实、接地气的故事感动。 我个人将来也会有一个自我的转型,我参加了人民大学的写作班,今年秋天开学,想重新把自己的写作精炼,把从小养成的特别不好的习惯,尽可能地做一些修复。我也尝试以一种写东西不是给人看的,而是跟自己对话的态度来写作。 何瑫:大家好,我叫何瑫,在《智族GQ》杂志工作。我就是关军老师刚刚说的,他现在没有什么兴趣关注的职业写手。我觉得因为关军是行业里非常资深的前辈,职业化的写作对他来讲,已经是打通任督二脉、兴味索然了,所以他现在追求一个更本真的写作。 我作为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从业者,目前还是喜欢花一两个月的时间,接触大量的人,深入挖掘一个事情,把这个事情真正搞明白,然后写一篇七八千字、一万字的特稿。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基于我的职业经验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要放大才华、灵感、天赋等等这一系列相似的关键词,在你的写作中发挥的作用;也不要因为觉得自己缺乏天赋、灵感、才华,就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甚至放弃写作。 2010年,我进入新闻行业,头两年不是写特稿的,而是在报纸工作,并且是做行业报道的记者——是大家最没有兴趣看的金融报道。金融报道在我现在来看会觉
得——不是说它不重要,或者说没有意思——但是就我个人的从业感受,可能不是我最擅长,或者我最喜欢的东西。 在从业两年之后,找到了从事特稿写作的机会,在《人物》这个团队刚刚搭建的时候加入了他们。那个时候,《人物》汇聚了以李海鹏老师为首,特稿写作领域非常顶尖的一批人。 当时我到那儿的时候,有一种非常旺盛的求知欲,对这个世界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尤其这里有李海鹏——大家公认的最厉害的特稿写作者。我想要跟他好好学一些写作上的技能,但是让我感觉沮丧的是,李海鹏老师每次都会跟我们强调一句话,他说:“写作是默契——大家不要把精力放在写作上面。” 那个时候我有点不能接受,甚至不以为然。我觉得李海鹏老师作为一个大家公认的,最会写的人,成天跟大家说“不要关注写作,写作是默契”,就像一个学霸,成天跟学渣说“学什么,别学了,就玩吧!” 但是后来慢慢地再琢磨他这一句话,你会发现可能一开始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他不是说写作技能不重要,而是说可能有更重要的东西。 有的时候一个人所谓的才华、灵感、天赋不是说花了一年时间,或者半年时间就一定有一个质的提高,这个是不可控的。我们应该把精力投入到更加可控的事情上,那些你真的付出了努力就能够改变的事情上。 仅由特稿写作这一块来讲,大部分稿子,我们去评判它好或者不好,不是拿这一篇稿子是否展露了作者的个人的才华天赋。去考量它是否是一个成功的作品,而
更有可能的是依据一些更技术化的指标,比如你要写一件事或一个人,那些该找到的人你有没有都找到,去跟他们聊、去采访他们;该问的问题,你有没有问到;该观察的细节,你有没有观察到;最后你所有获取的东西,你有没有相对完整的、有条理的把它呈现到文章里面?这个可能是衡量一个稿子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稿子的更重要的标准。 才华和灵感这个东西,既使是以写作为生的人,都是一个非常虚无缥渺的东西,你根本没有办法去指望什么时候灵感突然就出现了,它是无法依靠的。 我们职业写手,平时也会经常讨论大家写稿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你写的开心吗?”我不排除有一些人,写作的时候,完全灵感迸发,写得汪洋恣肆,纵横捭阖,一气呵成。但是在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中,很少遇到这样的状况。大部分写作都是很痛苦的,是一个非常煎熬的过程。只有当我写完之后,我才觉得快感是强烈的。但是仅就写作那个过程而言,则是一个相当熬人的过程。 我记得去年最痛苦的一个经历,是当时在做一篇文章,标题叫《两个时代青年》。为了写那两篇文章,我是在家16天没有下楼、没有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关了16天。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呢?其实你下一趟楼能怎么样呢?也不会怎么样。但是你总会觉得,你有那一口气,你必须得把它顶住。可能你害怕下楼逛一趟,回来可能那一口气就不在了,写作状态就找不回来了,所以自己强逼着自己不要出去,关在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