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机制
改革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机
制
【内容摘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对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自然科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发挥其潜在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以我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为视角,探析我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寻找改革与完善成果转化的机制、对策,以期发挥人文社科研究成果“文化软实力”的功能与作用,促进我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实力。
【关 键 词】人文社会科学 成果转化 机制
一、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是把潜在的、虚拟的、间接的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直接的物质生产力以取得经济效益的过程 【1】。即就是把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在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越来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构建、促使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某种意义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现状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但经济发展水平不发达。陕西高校数量较多,分布密集,在全国省市高校分布数量上居于
前列,教育、科研等指标体现了陕西省是一个文化大省,但文化生产力却不先进,实际不是文化强省。
虽然自然科学发达,研究能力较强,科研成果转化率较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显著。但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却不尽人意,成果转化方面不是很理想,较之自然科学却相差甚远。
(一)成果数量较多
随着我省法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迅速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围绕“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城市管理”、“新农村建设”等主题,深入开展大量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系列研究成果。总体来说,研究成果数量逐年上升,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成绩显著,尤其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如表1【2】所示。
表1:陕西省高校2005-200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统计
著作 年度 小计 项目 非项目 小计 项目 非项目 小计 项目 非项目 2005 715 2006 624 2007 637 139 168 174 576 456 463 9135 1706 9109 1667 9649 1722 7429 7442 7927 72 65 79 10 19 16 62 46 63 9922 9798 10365 论文 其它 小计 (二)成果质量逐步提高
近几年,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逐步提高,内容厚重,思想深邃,前沿理论较多,创新成果较多,获奖成果数量也不断增加。这也说明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不断进步,成果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精品成果较少。在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奖成果200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46项,三等奖139项。
(三)成果转化与应用
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与路径,在决策层,实务层面,不同程度与幅度的运用与采纳,总的转化度在不断提升。
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获奖成果中,应用、采纳的成果也较多,大约有30.5%【3】的获奖成果都被应用与采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在不同程度的转化与应用,具体统计如表2【4】所示,相对于当年的所有研究成果应用来说,成果应用率平均为3.7%,项目成果应用率平均为7.67%。
表2:陕西省高校2005-2007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应用
统计
年度 总计 目成果 目成果 2005 9922 2006 9798 1855 1854 8067 7944 8453 上获奖 提交有关部门数 鉴定成果数 148 27 169 302(132) 458(143) 321(142) 合计 15(8) 317(140) 10(2) 468(145) 8(4) 329(146) 其中项其中非项地市级以 成果应用(括号内为项目成果数) 2007 10365 1912 三、我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数据统计不难发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的,成果转化与采纳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以高校为例,平均转化率只有3.7%,而我国每年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5%。这3.7%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平均转化与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与西方发达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学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存在很大差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笔者带着这一问题,对我省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搜集大量资料,结合业务部门统计数据,以及文献检索,对这些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归纳整理。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社会各个层面对成果转化、应用与推广观念意识不强 大家普遍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问题很淡漠,重科研,轻转化,以致出现了“课题多,成果多,开发少,转化低”的现象【5】。
第一,政府决策层、实际部门重视度不够、吸纳成果意识不强。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决策部门、实际部门有效运用,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6】
益,实现成果转化。”但目前决策部门、实务部门对社会科学研究
成果的重视度不够,吸纳成果的意识不强,认为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不实用,“虚”、“浮”的成份较多【7】,可用可不用,没有形成科学地吸纳研究成果的态度,吸纳成果的实践活动就更少了。
第二,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推广、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的观念。管理部门也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周期长,短期内不可能产生预期经济效益,且经济效益较差。
第三,科研人员缺乏成果转化、应用的观念。科研人员对于成果转化意识淡漠,“为科研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的现象较多,淡化了科研的真正目的。研究成果一旦完成后,只是单一的向期刊、出版单位联系投稿,一般是发表或出版就行了,没有高度重视成果转化,没有更进一步的主动向政府、公司、企业等实务部门联系,推广自己的成果。
(二)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制度体系不健全
我国已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与《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配套使用,但这些政策、法规主要是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目前缺乏专门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科学规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三)科研管理规范性欠缺,对于成果转化的推动力度不强 1、《课题指南》中理论选题较多,应用对策选题比例较少。项目管理部门比较重视传统的基础理论研究,轻视应用、开发研究,在《课题指南》中理论研究课题设计的较多,而应用对策研究课题,为决策服务的短平快、现实性、应用性较强的课题比例较少。
2、项目经费资助力度不大,影响项目研究与结项。我省人文社科项目来源主要是各类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很少。但国家对于各类纵向项目的资助力度都不大,就拿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来说,但最多也就是10多万元,陕西省内的项目资助0.5万-3万。项目管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