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幼儿素质教育
浅析幼儿素质教育
内容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人的素质要从小开始培养。所以,幼儿教育阶段也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其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关键词:幼儿 素质教育 培养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品质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我们的社会性教育中运用较多的往往还是说服、教育为主。如:让孩子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礼貌待人等等。所以有时就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两名幼儿争抢玩具,两人都对老师说:“老师你看,他不让我,跟我抢玩具。”又如:一名幼儿把同伴撞哭了,没道歉就走了,提醒他以后,他却一脸无辜的说声:“对不起。”然后走了几步又回转过身来告诉你对方没说 “没关系”,来指责同伴的不礼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因此,对幼儿进行幼儿素质教育已经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幼儿素质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想像力和好奇心。想像是创造的前提,好奇是创新的动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交织在日常活动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幼儿思考、想像且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 创造冲动释放出来。如在沙水区,我们给孩子提供小桶、小盆玩水,他们很快发现水是可以流动的,有的甚至发现用一根管子可以把水引出来(虹吸现象),在塑料瓶底扎些洞可以做成莲蓬头淋浴器等等。教师并不要求幼儿死记硬背故事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而是给孩子留有“自由”的思维空间,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 1 -
(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长期来,幼儿园教育突出地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价值而忽略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扮演好观察者、指导者,甚至是幼儿合作者的角色。①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的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观察时不但要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做的。②应给幼儿充分操作探索的时间,不要随意打扰、中断他们的思维,不要急于直接指导,而要适时给予提示、引导,把握好提供帮助的时机、方法和程度。如:幼儿在生活区摘花生有各种不同的摘法,有的是使劲地拧断;有的是一手抓叶茎、一手抓花生,分别朝不同的方向扯断;还有的用小工具来帮忙。教师让不同摘法的幼儿来演示,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哪些摘法又快又好,哪些摘法费力不讨好,以此帮助幼儿认识和总结。这样的指导有效促进了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发挥了孩子的主体性,也让孩子们积累了更多的经验。③碰到困难时教师可扮演“大朋友”的角色,成为幼儿的合作伙伴,与幼儿一起操作并交流操作的方法。 (三)有意识地训练,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很强的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自私等影响自身社会化进程的表现。为此,当孩子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他们,使之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结交友谊,享受交往的乐趣,提高交往的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小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午餐时要求做到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经过反复的历练。\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
- 2 -
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幼儿园活动区,我们要求幼儿轮流做值日生,每天都摆水杯、挂毛巾、抹桌子、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喂小鱼,收拾各区等,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关心集体的行为。我们在普遍开展各项游戏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区域活动,我们在小班开设了娃娃家、小医院等,娃娃家里的爸爸妈妈懂得爱护孩子,互相谦让,收拾家里的物品,摆放整齐;小医院的小朋友懂得富有同情心,关心爱护病人,问寒问暖,,并利用文明礼貌用语接待客人,使他们建立了很好的友情,,确定了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午睡起床要求幼儿自己整理床铺,中、大班幼儿自己学叠被子,我们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习惯是逐渐形成的,只有坚持一贯的要求,不断地在神经系统中逐渐形成深刻的印记,才能成为定型,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使幼儿终身受益。我们重视习惯培养的过程,经常反复地进行练习,如:及时收拾好玩具、餐具、用具,午餐做到\三净\,饭前、便后洗手等,天天督促,常常检查,使习惯得到巩固。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五)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幼儿园活动和每周教育内容都打在纸上供家长观看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幼儿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贴在橱窗上,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素质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幼儿园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观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从而实现教育的预期目标。高素质的幼儿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幼儿
- 3 -
良好的素质。如在一次美术活动中,孩子们在画水果,冰冰(化名)把圆形的橘子画成了方形,教师耐心地询问:“橘子都是圆形的,你画的橘子为什么是方形的呢?”他回答:“我到奶奶家,看到奶奶把洗干净的橘子放在桌上,不小心橘子滚到地上,有的弄脏了,有的摔坏了,我想如果橘子是方形的多好呀!”教师听后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希望你早日培育出方形的橘子。”把橘子画成方形显然是脱离实际,而教师的循循善诱,使冰冰说出了画方形橘子的原因,并且鼓励他早日培育出方形的橘子,这种做法对保护孩子的创造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教师采取否定的态度,并要求冰冰重新画一张圆形橘子,这不就扼杀了冰冰创造性的萌芽和探索的兴趣吗?幼儿各种素质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成人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巨大,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成人,他们恰当的言行对孩子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幼儿出生时就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除遗传因素的差异外,其他差异很小。因此,幼儿素质教育应该面向每个幼儿,使每个幼儿的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其次,幼儿素质教育应该使幼儿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提高。要着重培养幼儿的全面素质,包括体能素质,社会性素质,心智素质,审美素质等,这些素质为幼儿今后接受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如社会性素质,包括形成初步的社会认识,与社会的情感,健康的自我意识与开朗活泼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其中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但是并不十分细化深刻。在实践中要力争做到: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兴趣,根据幼儿的认识特点,加速智力开发,善于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从单一素质的培养走向全面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焕章,教育原理,高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许政援、沈家鲜、吕 静、曹子方编著,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3]管培红、王益红,幼儿环境素质教育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 [4]吴幸宜,译学习理论与教学应用A,台北市:心理出版社,1994年 [5]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 4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