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路基土石方爆破专项施工方案
根据公式可求得每孔可爆破岩石(炮眼利用率85%计):
85%×W·L·a=0.85×0.5×2.0×2.5=2.125m3光面爆破时,每16孔一联,用一发电雷管引爆,用非电毫秒雷管20发。
折合每孔用料为:电雷管1/16=0.0625发,非电毫秒雷管20/16=1.25发。
b.周边眼施工要求:
(ⅰ)沿轮廓线的眼距误差宜小于50mm; (ⅱ)炮眼外偏斜率不大于50mm/m; (ⅲ)眼深误差不大于100mm。
c.光面爆破采用毫秒起爆方式,雷管段位跳段使用。
d.开挖工作面的岩石爆破时,从上至下分层进行。周边眼采用低密度、低爆速、低猛底、高爆力的炸药,并采用毫秒雷管或导爆索同时起爆。当炸药用量较多,对围岩影响较大时,可分段起爆。
e.周边眼采用小药卷连续装药结构或间隔装药结构;眼深小于2m时,可采用空气柱反向装药结构;在岩石较软时,可采用导爆索束装药结构。
f.爆破效果符合下列规定:
(ⅰ)眼痕率:硬岩不应小于85%,中硬岩不小于60%且分布均匀; (ⅱ) 边坡成型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ⅲ)两炮的衔接台阶尺寸:眼深小于3m时,不得大于150mm,眼深为5m时,不得大于250mm;
(ⅳ) 岩面不应有明显的爆震裂缝,坡面局部凸凹差不大于15cm(用2.5m直尺检测)。
④预裂爆破
a.在需减弱爆破震动或要求较高坡面平整度的地段以及需减少开挖数量时采用预裂爆破。
b.边坡预裂要求 (ⅰ)裂开宽度1~2cm。
(ⅱ)预裂面平顺整齐。坡面局部凸凹差不大于15cm(用2.5m直尺检测)。 (ⅲ)在岩层完整均一的过坡上留有半个炮孔痕迹,总长度不小于钻孔总长度的70%,且孔周围岩无明显裂碎。
c.预裂炮孔深度以钻孔能达到精度要求为限,不宜大于7m。边坡较高时从上至下分层进行,分层处可留置30~50cm宽的过坡平台。
预裂炮孔直径与所用炸药卷直径的比值(不偶合系数)以在2~3之间为宜,不小于2。
d.预裂爆破的线装药密度(装药集中度)及孔距等参数在符合上条条件下通过试验选定。试验地段地质条件应具有代表性。每排试验至少有5个预裂炮孔。
e.预裂炮孔选用高威力炸药连续或间隔装药。炮孔底部适当加强或加密装药,炮孔上部适当减少装药。
f.钻孔作业与精度要求:
(ⅰ)施钻前沿边坡线将孔口周围松散覆盖层清除,并辟好钻机运转工作面。
(ⅱ)准确施放孔位桩。在横断面方向,孔口中心距路基中线水平距离的复测误差以及与计算值比较的误差均不得大于30mm。
(ⅲ)施钻方向应与边坡走向垂直:横向角度应与边坡角一致。孔底中心偏离设计坡面不应大于孔深的2%(垂直边坡方向)。
(ⅳ)预裂孔底均应在同一底板平面上。
g.预裂炮孔孔底必须同时起爆并尽量缩短各炮孔爆炸的瞬间时差。 预裂孔在主体爆破之前施爆时,完成预裂的地段在主体爆破前方应保持有不小于15m的长度。
预裂炮孔与主体炮孔在同一起爆网中起爆时,预裂炮孔应提前起爆,其时差在试爆中选定,一般取50ms;石质较坚硬时适当增大时差。
所有主体爆破炮孔与预裂面的距离均不得小于1m。 ⑤控制爆破的人员组成
本爆破工程由各路基施工作业队专业爆破作业组进行施工。设有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钻孔负责人、测量员、爆破工、安全员等,分工负责完成工程任务。
⑥起爆顺序
起爆顺序为:先起爆光面预裂孔,再起爆主爆孔,最后起爆缓冲孔。 ⑦施工注意事项
a.施工前,准确测定出设计边坡线和预裂孔的位置;施工中,要切实掌握好钻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各预裂应相互平行,孔底应落在同一水平面;预裂孔的角度应与设计边坡坡度一致。
b.预裂孔的装药量一般应根据计算装药量先做试验,以求得合理的装药量及装药集中度。
c.预裂孔要同时起爆,以保证其良好的光面效果。
d.施工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爆破安全规程,并注意控制同段起爆炸药用量,以确保安全施工及爆破安全。
e.石方开挖应随时做好观测,特别是边坡高度较大时或地质不良地段,应采取适宜的爆破方式或爆破参数,实行控制爆破。
f.本标段挖方将多数用作路基填筑,爆破作业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爆块的块径大小,对于直径大于25cm的爆破石块采用炮解或大功率轧石机进行二次解小处理。
3.4 路堑高边坡观测
3.4.1 当挖方边坡高度大于15m时进行观测。
3.4.2 土质边坡段深埋混凝土桩作观测桩,石质边坡段可在稳固石块中作观测标记代替观测桩。
3.4.3 观测桩测量采用全站仪仪和高精度水平仪进行,测量结果满足下表规定。
边坡观测表
调查范围 坡顶面 调查 调查内容 边坡开挖过程中对坡顶外大于50m范围内进行定期调绘,主要调查地表土有无裂纹,有裂纹发生时记录裂纹产生时间、深度、通透性、充水状况等发展变化情况。 边坡开挖过程中记录开挖断面,观测坡面岩层产状,节理发育情况及地下水出露情况,若遇有结构面组合不利边坡稳定,地下水涌出等情况应及时现场讨论研究边坡稳定性。 利用已有固定点对各段边坡平台中设置的观测桩进行位移、高程的测量,以了解边坡变形的发展,设置时可先两级边坡设置一个观测桩,发现变形连续增加后立即加密至每层平台或视具体情况再加密。 基本要求 及时排除裂缝中的水并封堵裂缝,防止地表水下渗,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边坡的稳定性。 每段边坡中均观测,每25~50m设一个观测点,特殊位置加密观测点并取样试验。 观测精度均应达到±√L(mm);所利用的固定点应稳固。观测到变形连续增加且速率加大时,应认真研究边坡稳定性。 边坡坡面调查 观测桩 测量 3.4.4 每段边坡开挖中及时进行坡面、坡顶观测,判断无需变更设计后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