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详)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详)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2:37:48

《寡人之于国也》(详案)

开课班级:石狮三中K二(2) 授课人:刘艳芳 时间:2013、5、9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 3、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意是指打仗的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词语流传至今,“五十步笑百步”成了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稍微比别人轻一些罢了。那么,孟子最初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个词语的呢,又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二、整体感知,把握全文大意。 1、课文朗读。

(1)听读课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文中生字、多音字和通假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疏通课文内容,学习文言知识。

检查订正练习(本文是高一必修三已经学过的篇目,所以疏通课文过程采用以练代讲。)

三、研讨探究

1、梁惠王和孟子对话的中心话题是什么?

(“民不加多”的问题。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很尽心了,为什么自己国家的百姓没有比邻国多)

2、孟子使用什么方法给梁惠王说明这个问题?“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 使用比喻的方法。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打仗来设喻。他通过设喻——设下了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机说出:“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

1

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问题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3、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三小层,再让学生比较前两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引导学生对照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适当补充说明。 一是“王道之始”(使民加多),一是“王道之成”(养民教民)。

提问:“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孟自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4、思考:孟子在最后一层中(阐述统治者对于治国应有的态度)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旨在说明什么?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施仁政

涂有饿莩(百姓)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除虐政 (无罪岁)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旨在说明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不怨天尤人,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5、总结本课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结合本课其他选文)

请学生自由发言。 如 第三则中的要求减轻赋税;

第四则中的国君只有不嗜杀人才能使百姓归附,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

6、你认为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他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当时乃至在今天有哪些积极意义,可以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实现共同的协调发展。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2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四、品味鉴赏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体会孟子散文比喻及寓言说理的好处。

《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提问:孟子和梁惠王对话的话题是“民不加多”的问题,找出文中的每一部分是怎样紧扣话题来展开的?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 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生齐读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③ 善用比喻。

提问:孟子在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使用了什么方法,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请结合本课中的后三篇短文说明这个问题

? 《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以齐人言行来譬喻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连他

们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揭露他们卑鄙无耻的丑恶灵魂。

? 第三则故事中则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

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 ? 《孟子见梁襄王》中以久旱禾苗逢雨蓬勃生长为喻,对梁襄王讲述了只有不嗜杀人的仁君才

能赢得天下百姓的归附与爱戴,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宣传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五、总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3

孟子不仅对社会、人生有独到的洞察,而且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把思想有效地传达给听众或读者。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中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始终不被采纳。在乱世中,孟子是一个孤独又执著的理想主义者。

六、作业:完成练习卷上的习题。

附:课前学案 附: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

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尽心下》

1、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是不应“再作冯妇”。

2、孟子通过这个寓言说明什么问题?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时,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 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 “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 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 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 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 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4

搜索更多关于: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详)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详案) 开课班级:石狮三中K二(2) 授课人:刘艳芳 时间:2013、5、9 教学目标: 1、学习文言知识,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 3、学习巧用比喻说理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意是指打仗的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词语流传至今,“五十步笑百步”成了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