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般机会研究(1)
一般机会研究
一、 地区研究
1. 地理位置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简称汉,由武昌、汉口、汉阳合并组成,地处中国腹地中心,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立三镇地理特征,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占地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水域生态环境。武汉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是全国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是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国家地理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中国铁路大型中转站及内河重要港口 。同时,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城市第三。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和阅马场之间的首义校区,西望扬子江,东接京广线,北依黄鹤楼,南邻紫阳湖。学校大门口是贯穿整个武昌区的主干道武珞路,这条道路在未来的规划中将是链接武汉三镇的重要交通干道—武汉大道。跨过武珞路,是风景秀丽的首义公园,登蛇山,拜烈士祠,站在烈士祠正门口,远看中南楼,气势恢宏。处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配套齐全,公共服务便捷,社会秩序和谐。可见在本校区进行项目投资有着很强的区位优势。
2.交通
首义校区的交通四通八达,市内交通十分便利,并可以很方便连接市外各地。
公路方面,首义校区整体夹在武珞路和张之洞路之间,西边是可以连接武昌两条主干道的首义路,南门出来时张之洞路。从汉阳和汉口方向驶下武汉长江大桥,即可到达校区大门口。
客运方面,宏基客运站,航海客运站,傅家坡客运站离校区近千余米距离,方便接送各地宾客。
轨道交通方面,学校南门口修建有建地铁4号线车站首义路站,可以很方便的到达武汉三镇的每个地方。
铁路方面,首义校区毗邻武昌火车站,从武昌火车站出口到首义校区南门仅千余米,并且有地铁的联通可以很便捷的到达武汉站、汉口站和规划新建的汉阳站,铁路交通的便利可以辅助全国各地的学生和学者大师输送到我校.
3.地区经济结构
2013年,武汉GDP超过9000亿元,以9051.27亿元“收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再次稳居第四位。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钢铁、汽车、光电子、化工、冶金、纺织、造船、制造、医药等完整的工业体系。武汉是中国首批沿江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是外商投资中西部的首选城市,同时也是具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三要素的城市。
就首义校区而言,首义校区处在武汉市区中心之中心城区,集商业,旅游,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优势于一体。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旅游风景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旅游参观。穿过武昌路隧道,是司门口商圈,还有昙华林文化区。学校西面是首义文化广场,南面是武昌火车站,东面不远之处有中南路商圈。首义校区正处于多个商圈的重叠之处,多个商圈辐射,使首义校区占据了区位优势。截至2011年底,武昌区累计建设投入使用的写字楼80余栋,入驻企业近4000家、面积近260万平方米。未来几年,包括5A级写字楼汉街·总部国际、武汉保利文化广场、德成中心和武汉绿地中心在内的超过300万平方米写字楼的投入使用,将使武昌区高品质写字楼在数量和面积上跃居武汉第一. 4紧邻武昌区文化产业园区
武昌区先后制定出台了《武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武昌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对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形成了以两湖两岸文化传媒、首义文化、时尚消费等八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发展布局,确立了优先促进研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等三大门类发展的战
略,力图通过整合文化资源,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擦亮武昌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营造以文兴区的氛围。
这一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给本校的项目投资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一方面,在本校区的投资必将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本校区的投资是置于整个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之中的,园区中其他项目的建设也必将给本项目的投资带来正的外部效应。 二、部门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重点表彰的五十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第七所获AMBA认证的院校,由国家财政部、教育部与湖北省共同建设,具有向全球名校推荐“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格。
“十五”时期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门重大攻关科研项目200余项,国家教育部、国家财政部和国家司法部等科研课题600余项。2000年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20000余项,其中专著900余部、教材1000余部、论文17000余篇,在国外发表成果600余项。学校积极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倡导利用合并形成的多学科并存、互动的知识环境,积极发展交叉和新兴学科,用新兴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实现经、法、管等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和协调发展,启动学科创新工程,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入手,建立并完善了商贸英语、法制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