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的调查研究 - 搜集较全
4 宽容和理解学生 5 教学方法灵活 6 善于激励学生 7 态度友善和蔼 8 良好的心理素质 9 善于倾听 10 作业适度 学识渊博 宽容和理解学生 教学方法灵活 善于倾听 作业适度 有创新精神 学识渊博 宽容和理解学生 态度友善和蔼 教学方法灵活 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经验丰富 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业适度 4、不同学校阶段的家长对理想教师特质的认定有一些区别。
从各学校阶段家长对理想教师10个特质的排名得分中看出,初中家长和高中家长都把“教学方法灵活”、“热爱本职工作”以及“善于激励学生”排在了得分最高的前三位。小学家长则将“普通话标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仪表”作为理想教师特质得分最高的三项,而将“善于激励学生”和“热爱本职工作”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高中家长将“学识渊博”排到第四位,而小学和初中家长仅将此项排在第八、九位。由此可见,随着学生教育年龄阶段的增长以及学生学业成长的需要,家长逐渐由关注教师的基本职业素质转向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态度。
六、结论
新课程改革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要目标,教师要认清课程改革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思想、观念上把握新课程理念,在教育行为上不断反思自己,塑造符合家长、学生愿望的理想教师形象。
1、理想教师应胸怀理想。
理想是教育事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未来憧憬[5]。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将自己的追求、理想与教育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一个有理想的教师既怀有对教育事业美好的憧憬,又有勇气挑战现实生活,因为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其他事业所不具备的[6],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平凡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一名中小学教师心中有了理想,才会不满足于仅仅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而是不断更新自
我,不断创新的工作,理想是教育工作的最大动力。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实现理想提供了良好的锲机,新课程倡导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师具备全新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只有明确了职业理想,才能够明确新课程改革赋予自己的崇高使命,才能够明确理想教师的职业形象以及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具有哪些基本素质。
2、新课程向教师专业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
教师的职业与其他一些职业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小学师资基本上由师范院校负责培养,其培养目标突出学科教学,缺乏综合知识与技能,更缺乏上岗前有效的教学实践与上岗后系统的在职培训与学习。新课程的教学重心由“知识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化,需要教师摆脱完全依赖教材、教参进行教学的思想。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创新教学。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教师培训来实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唯一范式[7]。事实上,培训因为培训者(专家)的说教和指导,使得被培训者(教师)对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缺乏实践性的认知与体验,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仅仅知道评价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但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建立一个新的学习评价体系决非易事。学习评价的核心是学生观,这一点教师也很清楚,但一回到现实,教师很可能采取更为功利性的教育手段。所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除了培训之外,的确需要调动教师的内在动机,唤起教师自我成长的愿望,使得教师在不断自我更新、交流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在不断反思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3、理想教师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程改革的关键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其心理素质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比教学水平更能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理是教师适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我国中小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重视通过教师培训的方式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其业务水平,以解决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但严重忽略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其具有强烈的心理需要这一问题。
南山区《新课程条件下理想教师心理素质的构建》课题组于2004年7—9月份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编制的《教师心理健康问卷》对全区38所中小学1910名教师(有效被试
1809名)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情绪状态、人际关系、自我控制、自我满意度、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适应调节” 这七个纬度上,大多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在一般及以上,基本达到了85%以上。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具体维度上有所区别。每一个维度都有10%以上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在情绪状态、人际关系和自我适应调节维度上,分别有16.3%、14.1%和14.1%的比较差,说明在情绪、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数量较多,而且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教师也比较多。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制定了教师心理培训方案,开始实施心理训练计划,并在分析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职业心理结构的变化及教师职业心理压力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区域文化心理环境,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成就欲望和信心。
中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研究
作者:袁晓琳 王… 文章来源:心理发展与教育 点击数:
2974 更新时间:2007-8-11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暨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
基金项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2BSH032)和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02I7)。
1 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勃发、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使传统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改革的承接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当代教师具有什么特征?何种教师才能适应当今的需求?对教师的评价学生无疑是最重要和最有发言权的裁判。近些年来一
些学者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教师的形象,但大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学生对现实教师形象的评价,且研究方法简单,很少有研究涉及到中学生现实生活中所接触的教师形象与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的对比研究,而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实践要求下,研究中学生心目中现实与理想的教师形象及两者的差异,无疑能为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重要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词表编制
首先采用开放性问卷进行预调查,选取初二、高二学生共638人,要求被试分别用5个形容词或短语描述他们心目中的现实教师形象、理想教师形象。然后由5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列出的所有词汇短语进行归类,合并同义词,选出频率显著较高的形容词和短语共98个,每个词随机排列,形成本研究的正式施测词表。并把同一词表制成两份问卷,一份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现实教师形象,另一份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词表采用6点记分,要求受试学生对每个词或短语进行1(非常不符合)到6(非常符合)的评定。正式词表还包括学生的年级、性别、成绩等情况。
2.2 被试
从广州市普通中学选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正式施测,每个年级均两个班,共获得有效问卷510份,其中初一81人,初二80人,初三82人,高一84人,高二85人,高三98人,男生217人,女生280人,13人性别不详。
2.3 正式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人员担任主试,按照统一指导语和程序进行施
测,并向被试保证问卷资料绝对保密,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2.4 数据分析
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