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 - 2018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学案浙科版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
集合体。它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 结构和性比率、种群分布型、种群的存活曲线 等,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 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根据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种群分布型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 布。种群存活曲线包括凸形、对角线形和凹形。
考试内容 (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标志重捕法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种群的数量特征
1.出生率、死亡率 (1)出生率:
①概念:一般用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②决定出生率的因素: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2)死亡率:一般用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3)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必考 a a 加试 a a a
(4)出生率、死亡率的作用: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龄结构 (1)年龄结构:
①概念: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②表示方法:常用年龄金字塔图形表示。
(2)种群的年龄组: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3)年龄金字塔:[识图填空]
(4)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稳定型的国家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人口就能保持零增长。
3.性比率
(1)概念: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2)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
(1)概念: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2)作用: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也是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1.试判断下列各项所述是否是种群。为什么? (1)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2)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种子的玉米。 (3)一个班级中的所有同学。
提示:(1)不是;(2)不是;(3)不是。因为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必须保证“同种”和“总和”,必须由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
2.种群m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如右图所示,试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动态趋势。
提示:该种群未来数量动态趋势为增多。因为种群m的生殖前期个体数多,生殖后期个体数少,即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理解种群的概念
(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概念的“三个二”: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总和”。
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从生态学观点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③两个方面?从进化的观点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
??单位,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各特征间的关系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作用: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属于决定性因素。
②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表明种群数量增多;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表明种群数量减少;自然增长率为零,表明种群数量不变。
(2)年龄结构:
①作用:预测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 ②三种类型区分如下: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3)性比率: ①作用: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②生物种群的性比率大致分为三种类型:a.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b.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等;c.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4)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金字塔形状 特点 生殖前期个体多,而生殖后期个体少 生殖前期、生殖期与生殖后期个体比例适中 生殖前期个体少,而生殖后期个体多 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结构和性比率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1)适用对象: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种群。 (2)计算公式:N=M·n/m。
(N是单位面积上种群个体总数,M是第一次捕捉并标志数,n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总数,
m是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标志的个体数)。
1.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要用标志重捕法吗?
提示:不一定,比如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不合适,需要使用其他的调查方法。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会不会影响调查的数值?
提示:会影响,会使调查数值偏大。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1)适用范围:
①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却不适用标志重捕法。
②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2)过程:捕捉→标记→放回→重捕。 (3)注意事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