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八年级(上)期中生物试卷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25.【答案】B
【解析】解:A、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收缩的牵拉,但不能推动骨,A错误;
B、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骨骼是由多块骨连接而成,B正确; C、观看比赛的观众兴奋地手舞足蹈大声呼喊加油,这时运动员会兴奋起来,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这与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有关,C错误; D、人在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D错误。 故选:B。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骨骼肌组成。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据此解答。
明确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及运动的实现是解题的关键。 26.【答案】C
【解析】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因此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是肌肉。 故选:C。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27.【答案】B
【解析】解:在细胞的线粒体里利用氧,将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活动越激烈,需要的能量越多,消耗的氧气越多,线粒体内呼吸作用越旺盛,提供的能量就越多。反之,需要的能量越少,消耗的氧气越少。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消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而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所以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故选:B。
人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是在肺内与血液进行了气体交换后的气体;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时对有机物的分解。
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时常出现,注意理解和掌握,并结合题意,灵活答题。 28.【答案】A
【解析】解: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能伴随动物一生,如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获得的行为。学习行为如果不经常强化,一段时间后会消失,如大山雀偷饮牛奶。 因此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是二者的共同点。
第13页,共17页
故选:A。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29.【答案】C
【解析】解:A、乌鸦的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行为,A错误;
B、乌鸦的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B错误。
C、乌鸦的这种行为属于学习行为,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正确;
D、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种行为会消失,D错误。
故选:C。
动物行为根据获得的途径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生来就有的行为,有遗传物质决定,学习行为是在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中获得的行为。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获得途径和特点。 30.【答案】B
【解析】解:ACD、水鸟、鹰、鱼、燕子等不具有社会行为,ACD错误
B、迁徙行为,指某种动物或鸟类中的某些种类和其它动物,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秋后大雁南飞是属于季节节律的迁徙行为;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大雁具有社会行为,大雁南飞并不是躲避人人影响,而是大雁具有的迁徙行为。B正确 故选:B。
此题考查动物的社会行为,据此答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功能。
31.【答案】分工 先天性 探究一些植物对蚂蚁的驱除效果 (植物)汁液 作对照 减少偶然性 薄荷、青椒、柠檬的提取液均具有显著的驱除效果,其中青椒汁液的驱除蚂蚁的作用时间最长,其次为柠檬,薄荷的作用时间最短
【解析】解:(1)社会行为是指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蚂蚁是一种社群性昆虫,各种蚁之间有明确的分工。蚂蚁喜欢取食甜食,从行为的发生来看是先天性行为。
(2)某实验小组对一些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薄荷、青椒、柠檬)对蚂蚁的驱除效
B、果进行了探究,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探究一些植物对蚂蚁的驱除效果。对照实验A、
C、D唯一不同的量是(植物)汁液,因此实验变量是(植物)汁液。
(3)A组的作用是作对照,容器中放入15只蚂蚁的目的是减少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4)分析实验现象:蚂蚁最初靠近蜂蜜的时间越长,表明驱除效果越好,因此根据表格数据可推测出这些植物与驱除蚂蚁效果之间的关系是:薄荷、青椒、柠檬的提取液均具有显著的驱除效果,其中青椒汁液的驱除蚂蚁的作用时间最长,其次为柠檬,薄荷的作用时间最短(或驱蚁效果由强到弱排列依次为青椒>柠檬>薄荷)。 故答案为:
(1)分工;先天性
第14页,共17页
(2)探究一些植物对蚂蚁的驱除效果;(植物)汁液 (3)作对照;减少偶然性
(4)薄荷、青椒、柠檬的提取液均具有显著的驱除效果,其中青椒汁液的驱除蚂蚁的作用时间最长,其次为柠檬,薄荷的作用时间最短(或“驱蚁效果由强到弱排列依次为青椒>柠檬>薄荷”)(意思表述相近合理即可)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32.【答案】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相似的体节 疣足 环节 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 三疣梭子蟹、口虾蛄 保护和支持体内柔软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脊椎 取食和呼吸
【解析】解:(1)海葵属于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沙蚕结构与蚯蚓相似,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属于环节动物的特征。
(3)中国蛤蜊有两片扇形的“壳”,脉红螺有一个螺旋状的“壳”,鱿鱼的身体外面没有壳,它们在外形上差异很大,但都属于同一类群,都属于软体动物,因为它们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
(4)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分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在如图所示的动物中,属于节肢动物的有三疣梭子蟹、口虾蛄;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体内柔软器官的作用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
(5)银鲳的体内贯穿着一根长长的“鱼骨”,因此被归类为脊椎动物; (6)鱼在水中自由地游动,口与鳃盖交替地张合,是在取食和呼吸。 故答案为:(1)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2)相似的体节;疣足;环节;
(3)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
(4)三疣梭子蟹、口虾蛄;保护和支持体内柔软器官、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5)脊椎;
(6)取食和呼吸。
观图可知: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属于节肢动物、海葵属于腔肠动物、银鲳属于鱼类、中国哈蛤蜊和鱿鱼属于软体动物、沙蚕属于环节动物,解答即可。
关键是理解掌握动物分类依据,能灵活地对动物进行分类。可以从动物的分类依据和特点方面来切入。
33.【答案】气门 循环 呼吸 能量 外骨骼 保持水分(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保温 减小 飞行
【解析】解:(1)蝗虫和家鸽都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蝗虫腹部具有气门,相当于家鸽的鼻孔。根据图示1所示:空气通过蝗虫的气门和气管被输送到组织中,最终为每个体细胞供给氧气。而家鸽除了呼吸系统外,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参与运输才能完成这项生命活动。
(2)蝗虫和家鸽获得的氧气,参与完成呼吸作用,释放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与家鸽皮肤的功能相似,蝗虫的体表具有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以及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的作用,这是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而家鸽的皮肤表面还覆盖
第15页,共17页
羽毛可以保温,以应对陆地多变的气候。
(4)根据图1和图2所示:蝗虫与家鸽都具有气囊,不仅可以辅助呼吸,还能调节身体比重,这些特征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 故答案为:(1)气门;循环; (2)呼吸;能量;
(3)外骨骼;保持水分(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温; (4)减小;飞行。
(1)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的一类。
(2)昆虫靠气管进行气体交换,气门是进入体内的门户,位于胸腹部;
(3)鸟类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其特点是与其生活相适应的,如前肢变成翼,被覆羽毛,身体呈流线型,胸肌发达,鸟的食量大,心脏四腔,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与肺相通完成双重呼吸,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据此答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昆虫以及鸟类适于陆生的结构特点。 34.【答案】社会 防御 节律行为 攻击 先天性 蚂蚁、狒狒等
【解析】解:(1)从资料一中的各项(特别是①蜜蜂群体中有蜂王、雄蜂、工蜂三种蜂。它们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共同维护蜂群的生存)描述中可知蜜蜂是一种具有典型的社会行为的动物;
(2)遇到敌害时,工蜂会群起护巢,这种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行为,叫做防御行为。 (3)工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这是蜜蜂的节律行为--昼夜节律,这种行为受生物钟控制。
(4)两只蜂王相遇,会互相咬杀到剩下一只,这表现的是蜜蜂的攻击行为,但蜂王咬死对方的现象在此种行为中是极少见的。
(5)上述蜜蜂的各种行为,从行为的发生来看,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6)蜜蜂、狒狒、猴群等动物像蚂蚁一样营社群生活。(举出任意一种营社群生活动物则可)
故答案为:(1)社会 (2)防御 (3)节律行为 (4)攻击 (5)先天性
(6)蚂蚁、狒狒等
(1)社会行为是指一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蜂群中的蜂王、工蜂、雄蜂各有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等级,如草原上的雄性头羊总是优先占领配偶。
(2)防御行为:为了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各种行为都是防御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
(3)节律行为:随着昼夜交替、季节变化、潮汐涨落产生有规律的行为。节律行为分为昼夜节律行为、季节节律行为、潮汐节律行为。蜜蜂白天采蜜,夜间回巢休息,这是蜜蜂的昼夜节律行为,是由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
(4)攻击行为是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
(5)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6)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第16页,共17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