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整理好的备课
四、拓展活动
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古代人是怎样利用影子来计时间的。 课后反思:
12、用太阳计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解释;能制作简易日晷模型。
2、不迷信权威;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3、知道用日晷计时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用日晷计时的道理 教学难点:知道用日晷计时的道理。
教学准备:关于古人计时方法的资料、制作简易日晷的材料 教学方法:查阅资料、全班交流,动手制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学生充分交流。 二、探究活动
1、了解古人计时的几种主要方法。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古人计时的资料。
(2)展示古人几种主要的计时工具,如日晷、沙漏、水肿等,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介绍使用方法。
(3)教师适当补充资料。
(4)同学们认为古代的计时工具与现代的计时工具相比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吗? 学生交流。
2、了解资料卡知识。
3、整理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计时方法。
师:过去我们的先辈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作息时间是根据什么? 师:古人是如何利用太阳计时的?
师:我们上节课也观察了影子,现在我们再来整理、分析一下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观察记录,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整理观察记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画影子并在影子上注明时刻的方法。 学生汇报发现:把影子与时间向对照,像一个钟面或像日晷。
师:古人就是利用了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发明了日晷。你们所作的观察、记录、分析,都是人曾经做过的,同学们也发现了日晷计时的道理,真了不起。 4、制作日晷
学生制作简易日晷,教师指导。 三、自由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制订用自己制作的日晷进行长期计时的活动计划。 2、选择摆放日晷的恰当位置,学生开展观察活动。 师:知道圭表吗?它是怎么计时的?课下查找有关资料, 课后反思:
13、制作计时工具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愿意合作与交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生活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3、会制作一种简单的计时工具。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计时工具。 教学难点:动手制作计时工具。 教学方法:设计方案,动手制作
教学准备:为了保证学生的制作活动,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如剪刀、胶带等,也可为学生准备提前做好的沙漏、水钟等,在适当的时候为学生提供样板。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谈话:同学们,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太阳计时间,并且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同学们能不也来做个计时工具呢? 学生汇报想法,导入新课。 二、设计制作方案
1.小组讨论,设想制作方案,互相启发,开拓思路。 2.教师展示几种典型个例,主要侧重创新性进行评价。 3.学生设想各自的方案,理清制作思路。 4.交流方案,互相提出建议。 5.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调整。 三、开展制作活动
1.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如安全使用剪刀,互助合作,进行制作提示等。 2.以小组为单位或独立进行制作,教师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播。
3.做游戏,也可写10个漂亮的字,或读一篇四句诗等,用自己的作品进行计时,掌握自己的计时工具计时的规律。
4.对作品进行改进,如调整计时时间(控制流量),使作品更美观等。 四、展示与交流
1.将自己的作品摆到展示台上,互相欣赏、评价。
2.挑选出部分作品进行重要评价,可从创意、美观、实用三方面选择典型作品。 3.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提出改进方法。 五、拓展延伸
建议用自己制作的计时工具记录写家庭作业的时间,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并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改进,或创造发明更好的计时工具。 课后反思:
单元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水的科学
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善于提出问题,并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的解释;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或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对比试验;做好记录;通过评议获得结论。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愿意和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科学知识: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认识水”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感官认识事物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感官观察水,让学生认识水的特点;“有趣的浮沉现象”和“改变浮和沉”两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处走”有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动手做,认识到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的特点,并学会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重点: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科学的探究习惯。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橡皮、玻璃球、木块、钉子、钩码、食盐、沙子、尺子、鸡蛋、树叶等实验材料。 课时安排:6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