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三年级上册科学整理好的备课
师:对于发现的这些问题,大家有什么解决方法?
学生讨论寻找解决方法:1、选择一种上下一样粗的容器来接雨。2、把容器放到开阔不受碍物影响的地方。3、放得时候使它保持水平。
师:大家觉得他用尺子来量降雨量是不是选对了工具?
生发表见解:不对,应该用量筒量水的体积。对了,量深度应当用长度单位,所以应当用尺子。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长度单位最合适呢?
生发表见解:用毫米,因为这样得出来的数才最准。 (二)降雨量的分类
前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验描述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情景,这些其实是人们根据降雨量的多少划分的降雨等级。其实除了这些等级之外,还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两个等级。国家为了更明确的分清不同的降雨等级,特制定了“降雨量标准”,作为分辨降雨等级的依据。课件出示:
降雨量标准(单位:毫米)
种类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三)认识雨量器
我们把测量一段时间内累积降雨量的仪器称为“雨量器”。“天池盆”是世界最早的雨量器,我国也是发明和使用雨量器最早的国家。我们来认识一下现在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中的雨量器吧。
把雨量器器拆开放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1、最上一节是个筒形漏斗。 2、下节是和上节一样粗的铁筒。 3、最下面是铁架。
师:你觉得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24小时内降雨量 小于10.0 10.0-24.9 25.0-49.9 50.0-99.9 100.0-249.0 250.0以上 12小时内降雨量 小于5.0 5.0-14.9 15.0-29.9 30.0-69.9 70.0-139.9 140.0以上 引导学生发现:
1、漏斗可以防止雨水溅出来。 2、下节铁筒用来盛雨水。 3、铁架可以使铁筒保持稳固水平。 师:有了这些我们可以测降雨量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我可以用尺子在筒里量出水深。”“这样做太麻烦,我们需要更方便使用的量具。”
师:想一想这种量具应当是什么样的?
生:和量筒一样粗的;有刻度的;刻度是以毫米单位的;透明的等等。
师:大家说得有理有据,看来同学们对雨量器已经很了解了,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雨量器?
(四)设计雨量器
师:课本上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制作雨量器的方法,你们观察一下,说一说制作一个他这样的雨量器都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师:你们想得很周全,你觉得他做的雨量器有缺点吗? 生:可乐瓶的底部不是像瓶身一样的圆柱形。 师:那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生:先在瓶内装水,使水位到达瓶身部位,然后把尺子的“0”刻度对齐水面。 师:你们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生:使用平底的玻璃杯做筒;把可乐的瓶底用蜡填满,就不必每次都提前加水了等等。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奇妙,想不想把自己的奇妙想法变成现实呢?那么就好好来计划一下吧! 三、交流汇报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
这节课我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提出了哪些问题?这节课我解决了哪些问题?我对雨量器进行了哪些改进设计?我还想弄明白哪些问题?
师:大家课后可以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下研究。下节课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带好材料和工具,我们做一个自己的雨量器。 课后反思: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