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
摘 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本质上说,是语言和精神的统一,而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可见,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语文教学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
语文,自1902年独立“门户”以来,似乎就没有过上几天安宁的日子:前天是“文”与“道”的“大打出手”,昨天是工具性、政治性、思想性的“分分合合”,今天是文学派、语言学派的“水火不容”??“内忧”此消彼长,“外患”接踵而来。1997年,社会各界口诛笔伐,一句“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把语文钉在了耻辱柱上。痛定思痛。2001年,百年来的语文“纷争”总算有了归属,新《语文课程标准》给了它全新的定位:语文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现实并不如想像中那样美好,对《标准》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仍如“雾里看花”,特别是对“人文性”的领会更如“水中望月”,实际教学中不是“涛声依旧”,就是“面目全非”。不少有识之士慨叹:“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我们不禁要问:
语文教学又怎么啦?
【案例一】 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各种关于秋天的资料,接着逐个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忽而火红的苹果,学生大呼:“哇!秋天好美啊!”忽而黄澄澄的甜梨,学生大呼:“哇!秋天真美啊!”最后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于是,有生以舞蹈表演,有生以唱歌展示,有生以绘画汇报。整堂课气氛热烈,风风火火,好一派情趣盎然。
﹤探因﹥
错位:非语文的东西“越俎代疱” 这是一堂典型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但在课改初期,这是倍受好评的“样板课”,曾经独领风骚,不光在大型的课改教学观摩会上频频亮相,而且已经飞入平常的课堂。即使今天,仍有不少地方还在“克隆”。
究其原因,一是应新课标之新,敢于创新,加强综合。“语文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既然是文化,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于是音乐、美术、舞蹈一股脑儿地涌入课堂。试问:社会、思品、数学不是文化吗?把这么多文化堆砌在一起,语文的文化内涵在哪里?我们学的到底是文化课还是语文课?语文的个性非但没有凸显,反而被大大地淹没了。二是对“人文性”的认识过于肤浅,认为只要课堂上教师不去肢解课文,气氛热烈,情趣盎然,这就是“人文”。诚然,“人文”有时候是表现为一种情趣,一种精神,外显为一种氛围,但真正的人文内涵是植根于人的精神力量之中,是以人的生命为根基,以文本语言为承载的,这种丢掉
文本,刻意营造外在的、空泛的“人文”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浮萍一般,是永远无法站立的。
【案例二】
一教师借班执教《长城》,熟读课文后,问:“假如你是现场的游客,你会怎样赞美长城?”学生摇头不语。少顷,终有一生开口:“长城长,长啊长,真他妈的长!”师问何出此言,答曰:“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所以就这样说出来了。”
﹤探因﹥
不到位:工具性“倍受冷落”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环节。教者有很强的“语文”意识,能及时地捕捉“战机”,引领学生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达到升华学生人文情感的目的。这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的设计,但学生们近乎集体“失语”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唯一开口的却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真他妈的长!”且不说这句话的文明性如何,就本身来讲,它显示了一种语言的贫乏。“心中有数,出口无言”。原来是平时的课堂很少有这样的说写训练。淡化“训练”,意在避开“机械训练”之嫌,但不等于不要“训练”,既然是“工具”,不练怎么行呢?
【案例三】
一教师执教《特殊的葬礼》,过程如下:1初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感受?2再读课文,问:你心里是什么滋味?3联系生活实际,在你周围还有类似的环境悲剧吗?4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5看网页新闻“黄果树瀑布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写环保广告语。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发言精彩,掌声不断。
﹤探因﹥
越位:人文性“大红大紫”
这是我初教《特殊的葬礼》时的设计。这节课虽没有前面《找秋天》那般花哨,非语文的东西少了一些,但仍然是缺失语文的“语文”课。读课文,说感受,这一设计固然不错,但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一味地空谈感受。后面的联系实际谈环保、看网页新闻写环保广告语,虽然也有一些说、写的成分,也注意到了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要求,但“杯水车薪”,充斥课堂的浓浓的环保味早已呛得它无处藏身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环保主题会,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必要的,但这不是语文课的唯一追求,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学还担负着指导学生感悟母语、积累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任务。即使是感悟“人文”,只是笼统地说说感受,缺乏感悟“人文”的抓手,从头到尾搞的都是“空手道”,没有和文本语言生发更多的联系。这种貌似“很语文”的“人文课”在当今风头正盛,很多人更是趁之若鹜。看来,咱们都该醒醒啦!
综上,三个案例都存在着“人文过盛,工具不力”的现象,这就暴露了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不良倾向,对“人文性”的认识不清和肆意夸大,导致了“人文性”的过度“膨胀”和“浮躁”不已,对“工具性”的“训练”又如“杯弓蛇影”一般心有余悸,不敢进行合理的训练,每每在“淡化”的暗示下唯避之而不及。为什么我们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老是顾此失彼,甚或统统抛掉?我想,还是没能深层次的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对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是不知如何权衡。那么,语文的“工具性”究竟是什么?“人文性”又到底是什么?
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什么?
一、工具性是什么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靠什么交际?自有人类以来,交际自然始于语言(首先是言语,下文统称语言)。因为:
1、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人类优越于一切动物的地方,在于它是社会化的动物。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就在于它结成社会。而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形成,并存在下去,不断地发展进步,又在于它有语言作为自己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的人类社会,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格列佛游记》中写道:大人国的人想绕开语言用实物来交际,每个人都带着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可能要说到的全部东西,想要表达什么,就从那个口袋里掏出那个东西来。这只是一种幻想,任何人类集团事实上都不可能采用这种交际方式。所以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
2、其他交际工具的局限性
手势、表情、图画、烽火、击鼓、红绿灯、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礼节等等,都能够帮助人类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也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古人说,“以目言,以眉语” ,可见挤眉弄眼也是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的。但谁又能够用手势把《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的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呢?(当然,哑语除外。)所以,正如列宁所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人类社会离不开语言
任何一个人,要想成为社会的一个成员,要想在某一个社会里生存下去,就得掌握这一社会里一切成员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因为人类是社会的动物,要想在某一个社会之中生活下去,就得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就得和他人交流思想,而这一切是离不开语言的。在同一个语言社会中,由于方言的存在,到一个不熟悉的方言区去,生活也是极其困难的。据说,一个生活在北方的英国老铁匠,后来搬到南方去居住,结果却因为语言的差异而寻了短见。
二、人文性是什么
语文具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让人感受到?靠什么来承载呢?当然,还是语言。因为:
1、语言是意识,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说:“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能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人文性,不管怎样理解,说成是人类、文化、文明也罢,说成是人性、修养、情操也罢,总之,必须承认,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思想活动。它的物质基础仍然是语言。而且,语言本身就能给人以想象,给人以情感,给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恩格斯的书信就是很好的例证:“我写的是多种语言的信,因此,我现在就用英语——不,不,我还是用优美的意大利语,它像和风一样清新而舒畅,它的词汇犹如最美丽的花园里盛开的百花;也用葡萄牙语,它宛如满是芳草鲜花的海边的浪涛声??”
2、语言存在于自我构建的文化环境里
当我们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的时候,我们会对它的结构、语法津津乐道,以为这些抽象的规则就是语言,语言在我的分析掌握中。然而伽达默尔告诉我们,语言具有一种自我遗忘性。在活语言中语言学家运用巨大的抽象能力所研究出的法则完全消失了。越是生动的语言越难以使人意识到“语言”,因为语言实际存
在于它说出的世界里,语言本身构成了人生活其中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什么?最起码说,这已足以包含语文的人文性了吧。可见,语言存在于人文,人文同样依附于语言。
3、语言的无限包容性
当我们把语言视为一种工具的时候,我们会以为语言在我的处置之中,说话是我个人的行为。然而伽达默尔告诉我们,语言具有无我性,说话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与他人共同参与的一个行为。一个人说话不可能使用他人不懂的语言,也不可能不期待他人的理解,语言不属于“我”而是属于“我们”,“说话”的本质不是“独语”而是“对话”。语言这种把你、我、他统一起来的精神,远远超越了工具的属性。
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精神活动
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独特的主观意识带到自己的语言中,因此,每一语言里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部分人类的整个概念和想象方式的体系,这种语言世界观又可以反过来影响人的思想行动。西方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实际上是精神不断重复的活动。”古人说“文以载道”,现代语言学家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今古如一。说人文性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是一种观念文化,主要是指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操等。
总之,语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社会现象。自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语言是由于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的功能,就是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相互了解。语言和思维、思想、精神具有统一性。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可见,语言是“纠缠”着精神的。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这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语言和精神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所以说,语言是工具的,也是人文的,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怎么办?
既然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于语言,语言便是语文的本位,便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抓住了它,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位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一、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并举
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是语言的两个方面,内容是血肉,形式是骨架。内容决定语言的形式,形式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有了内容才可能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没有内容,形式也就成了干瘪的空壳。学生读书,首先感受的是文本语言,只有读懂了语言的意思,才会读透整篇文章的人文内涵。但语文教学不仅有人文性的任务,还有工具性的任务。理解了语言内容,还要从语言文字表达的角度,对文本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作者是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布局谋篇的。简言之,即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内化和外化兼顾
关于语文的阅读,必须弄清两个概念:什么是阅读?什么是阅读教学?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