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劝学学案1
高二对口语文 编写:刘晓蓓
《劝学》学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内容分析】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木直中( )绳 輮( )以为轮 虽有( )槁( )暴 ( ) 金就砺( )则利 参省( )( )知( )明而行无过 须臾( )( ) 跂( )彰( )舆( )马 生( )非异 跬( )步 骐骥( )( ) 驽马( ) 锲( )而不舍 朽木不折( ) 镂 ( ) 螯( )蛇鳝( ) 2、 解释词义
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 )物也。 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 )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 )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君子生( )非异也。 则知( )
明而行无过矣 。
高二对口语文 编写:刘晓蓓
《劝学》学案二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效果 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与节奏 三、文本品读
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 第一段:中心论点: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 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 :
正反对比论证:
3、思考交流 :
《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4、积累梳理 (1) 通假字
(2) 词类活用
① 假舆马者,非利( )足也 ②非能水( )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 )参省乎己 ④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 ⑤用心一( )也
(3)特殊句式
①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