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播电视新闻学毕业论文
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59岁的王福秀是双溪村的第一批“市民”。尽管曾在中央电视台露过脸,可她现在已不觉得这是一件能让她特别高兴的事情。王告诉记者,自从她说了每亩土地的青苗、竹子、果树、花木都得到了补贴之后,遭到了其他村民的指责。事实上,对照每亩土地1320元的青苗补助费标准,双溪村的村民只拿到了0.55亩的补贴,剩余的款项,村委会设立的土地流转公司并未向村民们支付。”[3]这样的结局就是每个月195块的补助让王金秀感觉到了生活的拮据。另外还有一个事实是英国新闻界始终看不起美国和美国新闻界,在英国人严重,美国新闻界和英国以及欧洲新闻界最大的不同就是后者不道德,所以在选择来自美国的新闻事件中,也往往选择那些违背道德的予以报道[4]。这种行为属于异化。异化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意思是某个人由于个人对于某种事物的需求或者习惯在试图掌握该事物时反被该事物所控制的现象。这种行为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中多以一种大公无私或者人民代言人的身份出场。
2.2 炮制新闻
在本部分对于炮制新闻的介绍将以有没有客观确定的近期的事实源头主要分为有源炮制和无源炮制两个方面进行相对比较详细的介绍。
有源炮制是这样一种操作,指新闻传播者以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为依托,进行选择性的操作、渲染以达到自身宣传目的的行为,由于过分的渲染而带来的高密度的信息排布而带来的冲击力,“马太效应”(强势恒强势,弱势恒弱势)同样会引致多数人关注事情的被议程设置为重要一部分而忽视另一部分,也可以用沉默螺旋中的强势挤压边缘劣势来解释。由于有源的操作是依附客观的事实展开的,而且报道相对全面,所以一般比较容易被人接受,进而通过培养实现议程设置引导
4
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舆论的功能。有效实现传播者需要达到的传播目的。无源操作多表现为凭空捏造,但是这种捏造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现实基础,易于实现共鸣,所以一般即使漏洞百出也能在短时间内被接受和发布。有源操作和无源操作应用最典型的应该是网络上面对于“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的社会舆论操作。10月11日夜晚,哈尔滨某酒吧外发生一起命案。最先传出的消息说,齐新等6名警察酒后行凶,打死了22岁的大学生林松岭。于是群情激愤,谴责警察滥权施暴。随后,哈尔滨电视台播放了现场监控录像,人们发现林松岭打架时也十分勇猛。紧接着就有消息说,林家背景深厚,既有富商又有高官。随后民意发生了大转弯,成了“六提辖打死林衙内”,警察不畏强权,为民除害。10月18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记者会,哈尔滨市公安局官员称,经过逐一核实后,确认网上传言不属实,死者家没有高官背景[5]。在整个事件中,哈尔滨铁路警察系统对于媒体的有源操作可谓精准,选择性播出的现场录像并行网络上面对于林家庭背景的虚假爆料,显赫的背景和选择型播放的录像很容易就把舆论引向对于警察系统有力的一边,而这一切的基础是无源操作最必须的条件,刻板的社会共识:警察坏,商人和当官的比警察更坏[6]。
2.3 报道缺失
报道缺失是指由于空间、时间跨度、文化跨度而造成的对事件信息进行选择性报道或者选择性重点报道的行为,不可能真实也属此范围,也指由于记者和新闻工作者由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信息渠道限制而引致的未能对实际情况中重点情况未能予以相应的均衡的报道或者忽略,另外利益关系也会是引起缺失报道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失性报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高发,因为某个新闻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很难以完全的有效应对该突发事件,就产生了对于重点事件的敏感缺失,而且实际采访还
5
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需要面对地方不同势力的不同影响;在科技和高等学术类的报道中即便是经验很丰富的记者也会可能会遇到专业知识障碍带来的敏感缺失,只能客观报道,而产生客观的失实。另外在昆明8.10特大火灾的报道中,新华社等新闻机构等均做了第一时间报道,但是对于死亡超过十人的特大火灾没有后续报道显然到明显缺失,特别指出的是接到报料的《云南信息报》记者赶到现场进行报道的时候面临的却是数十名民警和保安的围堵、辱骂和恐吓甚至袭击[7]。
3. 新闻失实的影响
在介绍新闻失实的影响的这部分里面,行文将其分成了公信力危机、社会公平缺失、掩藏社会矛盾以及营造社会幻想四个部分,行文将比较多的进行理论论证,并在论证中部分的提供相应的案例。
3.1. 公信力危机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8]。
从心理学上面讲,信任与否是一种信念,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定势心理,这种心理是在人们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大量的信息与经验通过人的主管领悟内化为经验负荷体,不信任并被强化[9]。而假新闻在新闻传媒界历来是被人不齿的,在社会系统中,新闻传媒作为社会真实信息集结发布点处于社会公信力的生成的核心部位,一旦其新闻的真实性出现问题,就会在短期内迅速的放大并长
6
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
期影响公众对于该媒体信息的不信任感。“1918年11月7日,美国合众社罗伊.霍华德根据一份儿不可靠的资料报道说一战结束了,而事实上大战在四天后采结束、该报道使得美国合众社在美国的公信力大大降低,知道70年代,该社社长罗杰.塔利安还说:我们至今仍在为洗涮早报停战消息的污名而反省。据说好长一段时间,人们受到合众社的新闻仍要等等,看看美联社怎么说[10]?而在我国,由于独特的产权和运营权结构,导致在社会认可方面,新闻机构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所以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危机一定程度也会引发公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感,埋下政府公信力危机的种子。
3.2. 社会公平缺失
由于新闻失实而造成公平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我国的新闻机制在这之中的机制效果十分明显。我国的新闻体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单一党报体系,高度集权调控,突出宣传功能,尽管目前在目前在经营上面自负亏盈[11],但是参阅了江泽民关于党报的新时代的以正面为主的报道方针后,发现这种媒体的定位依然没有大的改变,长期的宣传使得新闻平衡性的原则得不到连续的发展和在实践方面的认定,再加上新闻机构的实际上是政府公权力眼神的现实认定。而在中国,社会公权力的之一是规定至关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并强加于他人身上制度的一体化然后可以在社会化过程中实现,通过这一办法,和权利持有者的利益一致对现实的描述可能会发展起来[12],而这样的宣传执行和结果显然是不全面和有失公平,至少在非既得利益层面是体现了信息对于社会对比的虚假性,这批作为社会公民群体的知情权显然被无情的删削。而引起这种不公平的还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