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纪录片讲课提纲2

纪录片讲课提纲2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 9:29:42

第二节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四个时期:起步期,纪录片在电影和新闻报道的双重影响下处于模糊状态;发展期,改革开放破除题材禁区,解放创作思路,纪录片的电视特性得以挖掘;繁荣期,纪实风格空前崛起,纪录片实现本体回归;拓展期,对主体表达的再认识及市场需求使纪录片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 一、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1.纪录片创作起步期的总体特征 1)以电视机为载体的纪录电影

《延安和八路军》《英雄的信阳人民》

2)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

主要任务就是报道新中国建设的各种新事物和新成就,宣传重大方针政策。

3)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

《深山养路工》《放鹿》《三口大锅闹革命》《种花生的哲学》《泰山压顶不弯腰》《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向青石山要水》《越南人民决战决胜》

4)以部分领导、学者为对象的小众传播 2.纪录片创作起步时期的代表作品:《收租院》

? 摄于1965年,以四川大邑县《地主庄园陈列馆》内的《收租院》泥塑群像为对象,

把泥塑作品与史料和当事人的讲述结合起来,再现旧中国农村压迫与反压迫的事实,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意识形态扩大化的教训与启示

?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第一次因典型的意识形态误读而造成重大现实事件的就是纪录

片《中国》引起的一系列政治、社会事件。

? 《中国》是意大利编导安东尼奥尼于20世纪70年代所拍摄的一部以中国普通百姓

的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

? 《中国人民不可侮——批判安东尼奥尼的反华影片<中国>文辑》 二、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1.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 《金溪女将》《牧马姑娘》《攀枝花》《采花正黄时》《庄河水秀》《华夏石油赞》 以我党我军光荣历史为题材的纪录片《话说长征路》《井冈抒怀》《太行丰碑》《南昌寄怀》等等。

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激发人们爱国激情的纪录片《庐山散记》《岷江行》《话说长江》等。

还有许多以历史文化风貌为题材的纪录片,《古都西安》《皇帝陵》《莫高窟》《丝绸之路》《中国哈萨克》。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

? 系列片、微型片这一长一短新片种的繁荣代表了创作者对纪录片电视特性的进一步挖掘,《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

? 这一新的发展第一次在形式上显示了电视纪录片是与电影、戏剧不同的独立片种,并为以后的纪实本体回归奠定了基础。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

? 栏目化播出使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 《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神州风采》《地方台50分钟》

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

? 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

?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让历史告诉未来》《世纪行》《谁之过》。

? 政论片的个性特征:

? 政治性题材,以主题观点为中心,叙事说理融为一体,不受时空限制,充满思辨性;大量使用评论语言,导向明确。解说词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全片的立论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具有说服力,而画面素材成为形象的论据,退而居于次要地位。政论片是纪录片主题先行风格的典型。 2.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代表作品及栏目

? 1)《丝绸之路》 ? 2)《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 ? 3)《让历史告诉未来》

客观、生动是该片的突出特点。 ? 4)《地方台50分钟》 杰出作品:《赤土》《少年启示录》《湘西,山的咏叹》《西藏的诱惑》《天驹》《海南,我的家乡》《格拉丹东的儿女》《半个世纪的爱》《九间棚的故事》以及后来的《沙与海》《藏北人家》。

? 5)《神州风采》 ? 突出特点:“小”,5分钟,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熔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炉。选题精到,以中华大地的地形风貌、民风民俗、文物古迹、土木建筑、宗教医道、奇人奇事、史话趣闻为主。 3.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代表编导及创作群体

? 1)央视创作群体 ? 《长征·生命的歌》、《让历史告诉未来》。代表编导有戴维宇、陈汉元、刘效礼、臧树清、冷冶夫。

? 2)地方创作群体

? 宋是鲁、刘学稼,刘郎。青海的刘郎《西藏的诱惑》《羯鼓谣》《天驹》等带有独特的西部文化的精神和境界。 4.错误意识形态化的教训与启示

? 《河殇》是再生型纪录片,利用30集《黄河》片的素材再编制而成。共6集:《寻梦》《命运》《灵光》《新纪元》《忧患》《蔚蓝色》。

? 具有“形象化政论”之称的政治题材纪录片和富有抒情意味的山水风光纪录片可说是我国早期纪录片创作的两大主要形态。《河殇》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开辟一种新的哲理性的风光片。

? 《河殇》 王鲁湘和夏骏

三、 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期(1991-1996)

电视纪录片更加追求自我意识的表达,追求画面的精致、手法的创新而忽视电视纪录片的普遍适应性,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电视纪录片创作处于一种物我相离的状态。1991年,《沙与海》成为国内第一部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作品,此后中国纪录片不断向国际大奖进军,而以《望长城》的出现为标志,中国电视纪录片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此一改以往长期的主题先行风格,以客观纪实的新

貌不断走回到观众身边,开始了纪录片的纪实主义回归之路。 1. 纪录片创作繁荣期的总体特征

1)纪录片与专题片分野日益明朗

电视纪录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纪录片包括专题片和以再现事实为本的纪实性、报道性的各种电视节目;狭义的电视纪录片指电视艺术中对某一事实或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节目。

电视专题片则是指预定某种主题、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深入的报道的电视节目形态。 2)注重再现原生态生活的纪实风格

? 纪实风格具有题材生活化、平常化,叙事情节化,对象个性化,细节真实化,结构多义开放化等美学特征。

? 拍摄方式上,拍摄者不干预现场进程,追踪事件发生全过程,现场记录真实时空的真人真事。

? 长镜头、带同期声的画面是纪实性纪录片的主要记录语言。纪录片作为艺术作品,其真实、自然等审美特质得到重新认识。 3)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纪录片

? 纪录片平民运动揭开帏幕,其标志是以《生活空间》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纪录片大量兴起。他们具有鲜明的特色,即拍摄对象平民化,题材以平民生活为主,风格质朴,这次平民运动是对纪录片本体回归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 大众文化纪录片,是指那些以纪录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主要任务的纪录片,他们在创作风格上力求纯朴、自然,以高收拾率为目标,呈现出富有大众特色的纪录片文化。

4)以获奖纪录片为代表的精英文化纪录片

? 精英文化纪录片指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宗旨,试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构一种具有“现代化”精神的文化价值观,以推动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建立的纪录片。在创作上以追求纪录的高水准、高境界为目标,这类纪录片形成了一种带有浓厚精英文化意识的纪录片文化。

? 精英文化纪录片的思想起源就是纪录片创作中的国际接轨思想。“国际接轨思想”,指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中所持有的,迎合西方国家的偏好、意图达到西方纪录片水平的心态。

? 1991年,《沙与海》获亚广联纪录片奖;藏北人家》获91年四川“金熊猫”国际电视节纪录片奖;《十字街头》《最后的山神》《远离北京的家》《茅岩河船夫》等都是获奖作品。

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大型文献性纪录片崛起

? 共同特征:纪实风格,以小见大,史料价值,强烈的揭密性。

? 真实,是文献性纪录片与纪实风格的最佳契合点。历史以真实为生命,纪实风格契合了文献性纪录片对历史真实的内在要求,这是大型文献性纪录片在客观纪录回归的发展历程中崛起的根本原因。 6)多种创作模式应运而生

? 创作模式主要有直接电影模式、真实电影模式和个人追述模式等。其中直接电影模式曾经占据重要地位。

2.纪录片创作繁荣期的代表作品及栏目

? 1)《望长城》

? 合作对象:东京广播公司(TBS)。

? 《望长城》以其成功的纪实风格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

? 创作思路:让画面主导,尽量不带主观预见地跟随客观事实的进展,用事实说话,通过客观再现长城两边各族人民生活习俗和文化风情来体现主题。

? 《望长城》的成功,确立了纪实性拍摄、访谈、现场录音、长镜头等一套新的纪录方法,为纪实风格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 2)《生活空间》

? 《生活空间》式电视体制改革的产物,它孕育于以制片人制运作的《东方时空》之中,平实纯朴,短小精悍,每天10分钟,每期一个小人物,一个小故事,内容上相对独立,创作模式规范,风格统一,创作周期很短。

? 3)《纪录片编辑室》

? 93年创办,是第一个以纪录片命名的电视栏目,栏目定位为“记录人、表现人的生存状态、折射人的命运”,文献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3.纪录片创作繁荣期的代表编导及创作群体

? 1)央视创作群体

? 不再以群体创作为主要特征,而是凸显个人风格,孙增田、陈晓卿代表。 ? 孙增田,长于内蒙古,带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拍摄了《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片。《敦煌》《祖屋》。

? 陈晓卿,《远在北京的家》和《龙脊》。“镜头记录的是被我的心折射的现实,那里面有我的审美感情,有我的人生体味,有我的喜怒爱憎,有我的镜头诉说,而这一切由集中在被记录的人的生存状态上。”

2)上海电视台创作群体

? 上海电视台创作群体以该台国际部创作人员为主体,以纪录片编辑室为平台,依托本土文化,把握现代化都市发展脉搏,聚焦社会热点和普通百姓生活。

? 由于题材直接取自现代都市日常生活,其拍摄手法多采用跟踪拍摄,镜头运用以中、近景及特写为主,更加细腻,贴近生活。

? 江宁擅长抓住即将消亡的事物,拍摄具有历史纵深感的纪录片;王小平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焦点更加敏感,偏爱创作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纪录片。 3)西部创作群体

宁夏台康健宁的《创江湖》《沙与海》;四川台王海兵《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新疆台宋协葆《赤土》《绿原》;云南台郝跃骏的《山洞里的村庄》《最后的马帮》《关肃霜》;内蒙台苏敏《寻找都仁扎那》。

西部创作群体用人类学眼光,以其独特的纪录资源和纪录视野构筑了一部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发展史,为我国人类学纪录片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独具创意的纪录手法为业界称道和效仿,其影响延续至今。

四、 纪录片创作的拓展期(1997-)

1.纪录片创作拓展期的总体特征 创作风格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独立制作队伍的成熟

DV技术及个性化创作的兴起 纪录片边缘消解,娱乐功能彰显 市场化进程的艰难推进

2.纪录片创作拓展时期代表编导及作品

? 1)张以庆及其《英与白》

? 2)段锦川及其《八廓南街16号》 ? 3)《北京的风很大》与《我们的留学生活》

搜索更多关于: 纪录片讲课提纲2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四个时期:起步期,纪录片在电影和新闻报道的双重影响下处于模糊状态;发展期,改革开放破除题材禁区,解放创作思路,纪录片的电视特性得以挖掘;繁荣期,纪实风格空前崛起,纪录片实现本体回归;拓展期,对主体表达的再认识及市场需求使纪录片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 一、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1.纪录片创作起步期的总体特征 1)以电视机为载体的纪录电影 《延安和八路军》《英雄的信阳人民》 2)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 主要任务就是报道新中国建设的各种新事物和新成就,宣传重大方针政策。 3)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 《深山养路工》《放鹿》《三口大锅闹革命》《种花生的哲学》《泰山压顶不弯腰》《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向青石山要水》《越南人民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