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七篇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我也会这么觉得,但看完之后我觉得从这里面获得的收获要远大于这两天时间的机会成本。
我不愿意像写大纲一样把这本书又描述一遍,原因有两点:1,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详尽阐述这本300页的书。2,没有什么介绍能够替代真正地去阅读一本书,所有人针对一本书的观点,都有可能是片面的,要想知道事物的全貌,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尝试它。 所以我会选择几个我印象最深的或者说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方面来描述。
首先这本书的七个习惯当然是要说一下:积极主动、以终为始、时间管理、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synergize,不认识这个词。)、不断更新。作者定义前三个习惯是属于个人领域,后四个习惯属于公众领域,作者指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必定要经历三个阶段:依赖、独立、互赖。前两者属于个人领域、后者属于公众领域,并且指出:个人领域的成功必定先于公众领域的成功。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公众领域的成功者,在他们被人们熟知之前,必定是经历过在个人领域的修炼,现在个人领域取得了成功。
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不要妄图希望外在的东西能改变自身,改变只能是由内到外,要培养人格,要以原则为中心来生活,而不是以配偶、家庭、金钱、工作或者等等等等。这让我想起了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里面提到的,他说初到美国时和美国人谈生意发现他们往往都有很坚定的信念、原则和人生哲学,和有原则的人沟通起来非常容易。
13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书中建议我们要拟定一份“个人使命宣言”,这个就是类似“个人的宪法”,需要列出自己最在乎的原则和信念,然后据此来生活,这样就不至于在生活中偏离航向。还要求我们列出自己最在乎的几个角色,例如职员、创业者、儿子、哥哥等,然后在各个角色后面列出自己处于该角色时最渴望做到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法。 另外在时间管理方面,作者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把每周要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不同角色一一列出并标号,再根据轻重缓急排到时间表中,最在乎的角色以及最重要的事情可以排在前面。 【篇六】
最近读了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个人评价,烂,很烂,超级烂,大失所望。
可是,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却超级高。之前,我受此影响,满怀憧憬,心生膜拜,才开始阅读。
你瞧,书名取得多好。今天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不都在追求效率高效能吗?这,应该是本超级无敌的好书吧?
然而,读着读着,我越觉得不对劲,越来越无聊,越来越痛苦,简直快郁闷死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仅次于圣经的全球畅销经久不衰的励志管理学中的经典著作?
其实,中途我一度想停下来。这他妈谁写的,真是大师所为?怎么会这样?论点宽泛,老生常谈,言语粗俗,陈词滥调,还夹杂着些半生不熟的英文单词,晦涩蹩脚,我看得都快吐血了。我甚至怀疑,这书不会是冒牌货吧?可事实证明,它是正版的,如假包换。
14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我失望至极,我在浪费时间。这是今年我读的经典著作中最烂最名不符实的一本垃圾书。上次那本《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还可以,至少人家语言精炼,朗朗上口。而今天这书,读起来真的是味同嚼蜡,几乎没有一处能让我震撼让我醍醐灌顶让我豁然开朗的。我甚至认为,1000字就足够表达清楚本书所有观点,可作者却硬扯了几十万字,又臭又长,简直是在扯淡。
我们来看看史蒂芬·柯维大师都写了些什么。
通篇的废话,其实都在围绕着那七条准则(七个习惯)。所谓的“七个习惯“,如下: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统合综效、平衡自我。
试问,难道我们不知道面对困境应保持积极心态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人生要有明确目标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应抓紧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双赢合作是最好的结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知己知彼很重要吗?难道我们不知道调整自我平衡自我的重要性吗? 请问大师,大家都懂的道理还用得着你废话吗?怎么到你笔下稍加论证就成了经典著作?难道这就是水平?
其实,这些大道理每个人都懂,心知肚明得很。现在关键不是在理论,不在于谁说,而在于谁坚持做了。
有时候我觉得很可笑,像这种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书,国内一大堆,随便哪一本都比这位洋大师写的要通俗易懂,有趣得多。那些说得容易做起来难的人生哲理,被这位洋大师用洋文装神弄鬼地摆弄了几下,怎么就成了成功人士大力推荐、屁民盲目跟风追捧的畅销全球
15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的不朽之作了?
后来,我推测出了两个原因:
一、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史蒂芬·柯维在管理咨询培训界是个权威人士,世界级大师,赫赫有名。像他这样的人,随便写一本书,我想,很多人,包括成功人士,他们甚至可能连书都没看,然后就在那摇旗呐喊,好书好书,不容错过,仿佛拍了大师一个马屁,自己也跟着沾了光长了面子似的。退一步说,即便他们真读了,如果大师真写的不好,碍于面子,他们也不敢说大师写得差,因为看看同行们,大家都在捧臭脚,你不跟风,那多丢面子啊。这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谁要是那小孩,谁就没品味,谁就是异类。你说可笑不可笑? 其实,盛名之下,一个人的名气早已远远大过了他的才气,所以无论他出了什么书,都会有很多人将它奉为经典。
事实上,我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往往会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严重干扰,像作者的地位身份之类。假如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都是以我这个无名小卒的名义出版,内容和作者写的一样,但把史蒂芬·柯维这个大名抹去,我就不相信,还会有几个人会在那边大声疾呼为我叫好。这就好比我拿了一篇文章给专家们看,他们看完可能会十分不屑并指指点点,说写得真差劲;但我若说这是鲁迅写的,他们立马会肃然起敬,性情大变,说另有深意。你说可笑不可笑?
豆瓣的网友,会对这本书有如此高的评价,众口一词,很多都是出于拍马屁的心理。他们大多数不敢提出质疑,也不知道自己看懂多少是否有收获,反正大师的作品,大家都说好,基于羊群效应,很多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