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品解析:【全国市级联考】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2019届高三9月调研考试化学试题
9.【KS5U答案】 高温下瓷坩埚和玻璃棒会与KOH等反应,与铁不反应 6KOH+KClO3+3MnO23K2MnO4 +KCl+3H2O AD ABC dabef 滴入最
解析:【KS5U答案】 高温下瓷坩埚和玻璃棒会与KOH等反应,与铁不反应 6KOH+KClO3+3MnO2【KS5U解析】
(1)高温下瓷坩埚和玻璃棒中的二氧化硅和KOH等反应,被腐蚀,而铁坩埚和铁棒不反应。本小题答案为:高温下瓷坩埚和玻璃棒会与KOH等反应,与铁不反应。
(2)①中每生成1molK2MnO4时电子转移2mol,则生成3molK2MnO4时电子转移6mol;每1molKClO3参加反应转移电子6mol,根得失电子守恒,则KClO3与K2MnO4的物质的量比为1:3,则此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KOH+KClO3+3MnO23H2O。本小题答案为:6KOH+KClO3+3MnO2
3K2MnO4 +KCl+
3K2MnO4 +KCl+3H2O。
3K2MnO4 +KCl+3H2O AD ABC dabef 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
溶液紫红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88.00%
(3)根据表格中数据CH3COOK和 K2CO3的溶解度比KMnO4大的多,蒸发浓缩基本上会留在母液中,其它的溶解度和KMnO4接近,会随KMnO4结晶析出。故BC不符合题意,AD符合题意。答案选AD。
(4)A.操作⑤中蒸发至大量晶体析出,趁热过滤,防止出现大量的副产品,故A错误; B.抽滤时布氏漏斗中选用大小略小于漏斗内径且盖住全部小孔的滤纸,故B正确。 C.不能用无水乙醇洗涤产品提高纯度,无水乙醇会与高锰酸钾反应,被高锰酸钾氧化,故C错误;
D.KMnO4受热易分解,KMnO4晶体的烘干温度过高会降低产率,应低温烘干,故D正确。答案选AC。
(5)洗涤剂不能快速通过,否则洗涤效果不好,所以粗产品的洗涤步骤应为dabef的顺序排列。本小题答案为:dabef。
(6)高锰酸钾会与(NH4)2Fe(SO4)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当恰好反应时,高锰酸钾紫色刚好褪去,则滴定终点的现象为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紫红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由图滴定前和滴定后的液面可知,滴定过程中消耗(NH4)2Fe(SO4)2溶液的体积为22.00mL。滴定过程中高锰酸钾和(NH4)2Fe(SO4)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
2+2+
钾中锰元素价态由+7价降低到+2价生成Mn,(NH4)2Fe(SO4)2中Fe由+2价升高到
+3价生成Fe3+,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高锰酸钾和(NH4)2Fe(SO4)2的物质的量比为1:5时恰好反应。过程中消耗n[(NH4)2Fe(SO4)2]=0.022L×0.1000mol?L﹣1=0.0022mol,5=0.00044mol,则则锥形瓶中25.00mL的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n(KMnO4)=0.0022mol÷250.00mL的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0.0044mol,质量为
m(KMnO4)=0.0044mol×158g/mol=0.6952g,则高锰酸钾的纯度为
0.06952÷0.7900×100%=88.00%。本小题答案为: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溶液紫红色恰好褪去,且半分钟内不变色;88.00%。
10.(1). 分液漏斗 (2). 吸收HBr,防止液体倒吸 (3). +Br2 +HBr (4). 出现白雾,液面上升 (5). 烧杯中产生浅黄色沉淀 (6). B
解析: (1). 分液漏斗 (2). 吸收HBr,防止液体倒吸 (3). Br2
+
+HBr (4). 出现白雾,液面上升 (5). 烧杯中产生浅黄色沉
淀 (6). Br2蒸气进入AgNO3溶液也会产生浅黄色沉淀 (7). ④ (8). 水浴加热 (9). 受热均匀,易控制温度 (10). 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解析】 【分析】
(1) 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HBr,防止液体倒吸; (2)苯和溴在溴化铁作催化剂条件下生成溴苯和溴化氢;
(3)反应产生的HBr极易溶于水,气压减小,且会与水蒸气结合成小液滴,有白雾; (4) AgNO3溶液与HBr和Br2蒸气均会产生溴化银沉淀。如果要排除干扰,可在A、B之间增加一个洗气瓶,除去HBr中的Br2蒸气;
(5) ①50~60 ℃采用水浴加热,优点是受热均匀,易控制温度; ②5% 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详解】(1)仪器a名称为分液漏斗。反应产生的HBr经长导管进入B装置,B装置倒置的漏斗具有较大的空间可防止倒吸,故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HBr,防止液体倒吸; (2)苯和溴在溴化铁作催化剂条件下生成溴苯和溴化氢,发生的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r2
+HBr;
(3) 反应产生的HBr极易溶于水,会与水蒸气结合成小液滴,故倒扣的漏斗内现象是出现白雾,液面上升。
(4) B装置的烧杯中有AgNO3溶液,会产生溴化银沉淀,故观察到烧杯中产生浅黄色沉淀。溴易挥发,Br2蒸气进入AgNO3溶液也会产生浅黄色沉淀,不能确证有HBr生成。如果要排除干扰,可在A、B之间增加一个洗气瓶,除去HBr中的Br2蒸气, ①NaOH溶液会与HBr反应,故①错误; ②饱和Na2CO3溶液会与HBr反应,故②错误; ③Na2SO3溶液会与HBr反应,故③错误;
④CCl4不会与HBr反应,且能吸收Br2蒸气,故④正确; 答案选④;
(5) ①在50~60 ℃下发生反应,故步骤b中的加热方法为水浴加热,其优点是受热均匀,易控制温度;
②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 NaOH溶液洗涤,先用蒸馏水除去部分酸,粗产品用5% 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11.无 12.无
三、综合分析题
13.(1). 便于后续的溶解、除杂等操作 (2). 坩埚、泥三角 (3). 过滤 (4). 分液漏斗 (5). 取样,向其中滴加氯水或双氧水,再加入淀粉,溶液变蓝,则含
解析: (1). 便于后续的溶解、除杂等操作 (2). 坩埚、泥三角 (3). 过滤 (4). 分液漏斗 (5). 取样,向其中滴加氯水或双氧水,再加入淀粉,溶液变蓝,则含有I-,否则无(合理即可) (6). Cl2+2I-→I2+2Cl- (7). 过量的氯气会与碘单质反应,引入杂质 (8). 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得多,且苯不溶于水、不与水和碘发生反应 【解析】
【详解】(1)步骤①灼烧海带的目的是便于后续的溶解、除杂等操作,灼烧物质应在坩埚中进行,除需要三脚架、玻璃棒、酒精灯之外还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是坩埚、泥三角; (2)比较操作③前后的物质存在形式可知,操作③应为分离固体和液体的过滤操作,步骤⑤将含碘水溶液浸取碘后得到含有碘苯溶液,即用苯进行萃取分液,故用到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 (3) 根据I2遇淀粉是蓝色的性质,利用氧化剂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再用淀粉进行检验,故检验步骤③后得到溶液中是否含有I-的方法是:取样,向其中滴加氯水或双氧水,再加入淀粉,溶液变蓝,则含有 I-,否则无;(4)步骤④是含碘离子溶液用适量的氯气氧化转化为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I→I2+2Cl;(5)步骤④通入的氯气不能过量,过量的氯气会与碘单质反应,引入杂质;(6)步骤⑤中选择用苯来提取碘的理由是碘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得多,且苯不溶于水、不与水和碘发生反应。
点睛:本题考查了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涉及知识点较多,萃取剂的选取标准、萃取分层后,上下两层液体的分离方法都是常考查点,且也是易错点。萃取剂的选取标准是: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溶质和萃取剂不反应,萃取剂和原来溶剂不能互溶。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