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 题 授课班级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六年级 一、知识与技能 主备人 严发财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目标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2.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议出感悟,读出情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相关图片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被相关链接 审、被害前后的情形,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889年10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父母早亡,跟着祖父长大。他从小刻苦读书,关心灾难深重的祖国的命运,立志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1926年3月,盘距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李大钊临危不惧,在极端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仍留在北京工作。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捕,受尽了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牢里,他继续领导党的工作,宣传共产主义,受到犯人的敬爱。 1927年4月28日,敌人杀害了李大钊。反动派第一次使用了从帝国主义国家买来的绞架。李大钊昂首走上绞架,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敌人丧心病狂地折磨李大钊,绞刑竟达四十分钟之久,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习作顺序,感悟李大钊的革命教学目标 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学生字词。 2.交流,朗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习作顺序,感悟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抓住回忆 整体感知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学生自读交流 1、默读课文 2、划 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三、品词析句 划 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感悟形象 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表情的语句 你眼 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3、交流李大钊是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1)“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 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 ,也坚决不离开。) (2)“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3)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 指导朗读。 B被捕时: (1)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2)分角色朗读。 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1)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2)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3)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4) 指导朗读。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四、回归整体 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 提升感情 坚强不 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峻、工作紧张 五、板书设计 法庭上 毫不畏惧、机智果敢 被捕时 敌人凶恶、沉着镇定 学生朗读课文 六、作业布置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内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