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总论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形成

总论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形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0:17:30

管束数应作为选育的重要指标。例如,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从源、库、流的关系分析高产品种的特点,认为选育穗颈维管束发达,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品种是北方粳稻超高产的主要途径,穗颈维管束发达可以提高大穗型品种的成熟率。

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相对作用的大小随品种、生态及栽培条件而异。曹显祖等(1987)的研究发现,中熟灿粳稻品种间源库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明显不同。增源即可增产的品种,单位叶面积颖花数较多或粒重较高,叶源不足使结实率低,籽粒异步灌浆,茎鞘输出的干物重占籽粒增重的比率较高,可达22.4%一28.2%,表现出对源不足的较大补偿作用;增库即可增产的品种,单位叶面积颖花数较少或颖壳总容量小,叶源充足,结实率高,籽粒同步灌浆,茎鞘输出于物质占籽粒增重的比率低(4.8%一8.7%),这类品种的库容大小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源库互作型品种,源库关系较协调。该研究还发现,在不同氮素营养条件下,多数品种发生型变,因而,增产的主攻方向及措施应随之改变。陈国平等(1998)通过玉米的异地种植及剪叶剪穗处理,研究了源库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减源(剪半叶)处理下,库容量较大的多花型品种掖单13(800—900朵花/穗)比库容量相对小的品种鲁玉10号(600朵花/穗)减产幅度大(表3—5);减库(剪半穗)处理下,库容量小的品种减产幅度大;在光照充足地区,减源处理减产幅度明显低于阴雨天多的地区。由此可见,源、库都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但相比之下,库容量大小对产量的作用更为重要。减1/2库使产量降低了32%,而减1/9源仅使产量降低22.5%。

表3—5 玉米减1/2库和减1/2源对穗粒重(g)影响 (陈国平等,1998)

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源、库的限制作用,对于合理运筹栽培措施,进一步提高产量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说来,在产量水平较低时,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导因素。同时,单位面积穗数少,库容小,也是造成低产的原因。增产的途径是增源与扩库同步进行,重点放在增加叶面积和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上。但是,当叶面积达到一定水平,继续增穗会使叶面积超出适宜范围,此时,增源的重点应及时转向提高光合速率或适当延长光合时间两方面,扩库的重点则应由增穗转向增加穗粒数和粒重。水稻超高产栽培,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库而不是源,只有在增库的基础上扩源,即在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基础上,提高抽穗后群体物质生产量,才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凌启鸿等(1986,1993)认为,高产更高产的方向是既有高的最适叶面积指数,又有高的粒叶比。要提高最适叶面积指数,改良株型是主要途径,粒叶比的提高离不开叶片光合特性的改良。由此可见,高产的关键不仅在于源、库的充分发展,还必须根据作物品种特性、生态及栽培条件,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使源库协调,建立适宜的源库比。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潜力

在充分理想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即作物产量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时所能达到的产量,称为潜在生产力或理论生产力,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称为现实生产

13

力。不断提高作物产量,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作物产量潜力

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究竟能达到多高水平,也就是作物的生产能力究竟有多大?这是人们特别是农业工作者十分关心的问题。在1991年召开的“作物产量的生理和决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学者G.Still提出了作物产量的4个“A”即:Al为绝对产量(Absolute yield),A2为可达到的产量(Attainable yield),A3为合算产量(Affordable yield),A4为实际产量(Actual yield)。绝对产量是在充分理想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即作物产量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时所能达到的产量,称为潜在生产力或理论生产力,其决定于品种(基因型)的遗传潜力;可达到的产量是往往受环境条件的种种制约;合算的产量取决于栽培管理的经济条件和效益;而实际的产量是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所能形成的产量,它与前三种产量的差距往往是很大的。他提出运用科学技术应当缩小以上四者的差距,使实际产量逐渐与绝对产量接近。对于作物生产潜力的大小有多种估算方法,最常用的是根据对太阳辐射的光能利用率进行估算。

(一)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

1.第一种估算方法。太阳辐射能进入地球大气后,能量是相当大的,这些射到地面作物群体上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向,一是被反射掉一部分,二是漏射到地面被土壤吸收一部分,三是被作物群体利用的部分。在被作物吸收的这部分当中也并不能全部用于光合作用,能够用于光合作用的部分(光合有效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7%,其余的一半多转化成热而散失于空气中。还有光合有效辐射也不能全部转化到光合产物中,据测定,光合作用的最大转化效率为28%。

假设在最优条件下,按反射和漏射占15%,光合有效辐射占总辐射的47%,最大光合作用转化效率为28%,呼吸消耗占50%,非光合器官吸收10%,那么: 最大光能利用率=(1-0.15)×0.47×0.28×(1-0.5)×(1-0.1)=5%

也就是说,太阳总辐射的最大利用率的理论值为5%左右。国内外不少学者也大致得出了5%~6%的结论。目前我国见诸文字报道的粮食作物单产最高纪录有:湖南l亩水稻亩产891.5公斤;青海3.9亩小麦亩产1013公斤;吉林13.5亩玉米,亩产l113公斤。这些创高产的纪录,其光能利用率比较高。目前我国农田的平均光能利用率仅为0.32%~0.4%,全世界农田平均为0.2%,地球上水陆植物平均仅有0.1%,可见作物产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第二种估算方法。R.S.Loomis等(1963)在探讨光合生产力上限时,假设了一种理想环境条件,即除了太阳辐射以外,所有其他生态因子均处于最适水平,作物达到完全覆盖,叶片光合作用的量子效率达最大值,这时作物产量的高低仅取决于太阳辐射。作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约占太阳总辐射的44%。据Moon计算,大气质量为2时,光合有效辐射(400—700nm)区间的量子数在每焦耳总辐射中的估计值为2.064μE(μ爱因斯坦)。若太阳总辐射为2093.4J/cm·d,群体反射为5%—10%(平均8.33),非光合色素吸收10%,呼吸损失占33%,量子转化率为还原1个C02分子需要10个光量子或每

14

2

还原1μmol C02需要10个μE,那么,光合生产潜力(日生产率)的计算如下: 总辐射:2093.4J/cm·d

光合有效辐射(PAR):921.1J/cm2·d(占44%)

总量子数:4320μE/ cm·d(2093.4J×2.064μE/J)(400—700m) 反射损失:360μE/ cm·d(占8.33%) 非光合色素吸收:432μE/cm·d(占10%) 用于光合总量子数:3528μE / cm·d

生产的(CH2O) 353μmol/ cm·d (还原1个C02分子需要10个光量子或每还原1μmol C02需要10个μE)

呼吸损失(CH2O ):116μmol/cm·d(占33%)

净生产(CH2O ):237μmol/cm·d=2.37 mol/m·d(1μmol=10mol)

净干物质生产:71.1 g/m·d (2.37 mol/m·d ×30g )(1 mol CH2O为30g)

=3.3964μg/J

根据上述推算,在太阳总辐射值为2093.4J/cm·d的地区,其光合生产潜力为71.1g/m·d。由此可以换算出每焦耳太阳辐射生产净干物质3.3964μg,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数值,可用来估算不同辐射量下的光合生产潜力。如果净干物质占总干物质的92%(无机成分占8%),则作物生产潜力为77g/m·d。光合作用最初产物是葡萄糖,1 mol CH2O的产热量为468.922kJ,按上述干物质生产量:

光能利用率=(237μmol×10 ×468.922×10)/2093.4=5.3%(占总辐射的比率)

或5.3%/0.44=12%(占光合有效辐射的比率)。

目前,实际生产中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5%一1.5%,可实现的理想最高利用率为3%一5%,每公顷产量可达到l5000—22500kg(汤佩松,1982)。

-6

3

2

2

2

2

2

2

2

-6

2

2

2

2

222

15

黄秉维(1985)在估算年光合生产潜力时,提出了估算系数0.123,即由总辐射换算光合生产潜力的系数,其估算公式为

Pf=0.123Q(Q为每cm年总辐射量cal/cm·a ,lcal=4.1868J;Pf为干物质生产量,斤/亩)。

或Pf=220.3Q(Q为每cm年总辐射量kJ/cm·a ,Pf为干物质生产量kg/hm)。 3.太阳辐射资源

全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因纬度、季节、太阳日照时数和地势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从全国来说,青藏高原最多,可达779千焦/cm2·年;四川盆地最少,为335~449千焦/cm2·年;多数地区为586千焦/cm2·年。山西省太阳辐射量的分布,一般呈由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如晋南盆地为502~523千焦/cm2·年,晋北盆地为586~603千焦/cm2·年。

全年太阳辐射量中只有在作物可生长季节内的才可以被作物利用。山西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可利用的太阳辐射能不同。无霜期最短的地区(75~80d)只能利用当地全年太阳辐射量的21%~22%;无霜期最长的地区(205天)可利用当地全年太阳辐射量的56.4%。但由于每种作物在不同地区的生育期有限,而且受温度、降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种作物只能利用其生育期间的那部分辐射资源。因此,在作物生产上,采用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改善栽培条件,就能较充分地利用当地的太阳辐射资源。

(二)温度资源和光温生产潜力

温度虽然不是作物生长发育的源,但是,作物的生理代谢、生化反应及生长发育均受温度所制约,特别是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而有很大不同。作物的每一生命活动过程都限制在一

16

2

2

2

2

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管束数应作为选育的重要指标。例如,在水稻超高产育种中,从源、库、流的关系分析高产品种的特点,认为选育穗颈维管束发达,穗大粒多的大穗型品种是北方粳稻超高产的主要途径,穗颈维管束发达可以提高大穗型品种的成熟率。 源、库的发展及其平衡状况往往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源、库在产量形成中相对作用的大小随品种、生态及栽培条件而异。曹显祖等(1987)的研究发现,中熟灿粳稻品种间源库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明显不同。增源即可增产的品种,单位叶面积颖花数较多或粒重较高,叶源不足使结实率低,籽粒异步灌浆,茎鞘输出的干物重占籽粒增重的比率较高,可达22.4%一28.2%,表现出对源不足的较大补偿作用;增库即可增产的品种,单位叶面积颖花数较少或颖壳总容量小,叶源充足,结实率高,籽粒同步灌浆,茎鞘输出于物质占籽粒增重的比率低(4.8%一8.7%),这类品种的库容大小是决定产量的主导因素;源库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