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必修二第一单元1-2节导学案 - 图文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学习重点
1. 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学习难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发达的古代农业)
【自主学习】
一、“神农”的传说(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 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3)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4)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
注:商周时期,虽然出现了青铜农具,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很少使用,当时主要的耕作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人教)。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前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此后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开始使用
....
和逐渐推广,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形成。
(2)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出现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东汉时因为耦犁(两牛三人图回转不变便,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有利于山地开垦。西汉时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3)完善: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控制深浅。 2. 耕作技术的进步:
(1)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赵过推行)。西汉赵过既推广耦犁,又推行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 注:宋朝以后,我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江浙地区即南方。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贫者无立锥之地:
(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名义上国家公有实际上国王所有和奴隶集体劳动。
(2)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实际上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北魏到唐推行均田制,因特权出现“有力者无田,有田者无力”农民暴动提出“贵贱均田”“均田免粮”的愿望。
2. 小农经济:
原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4)地位:
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评价:
①积极作用: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局限性(脆弱性):因经营规模很小、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和负担沉重的徭役,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的主要来源。农户还承受着沉重的徭役。沉重的负担往往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凋敝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中国农民长期在“旱”与“涝”威胁下艰难劳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题材的《河渠书》与《沟洫志》列为专著。
2、 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和郑国渠;汉朝:井渠等。
(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
【合作探究】
1.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百鸟到银河搭鹊桥,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一天(七夕)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下图就是牛郎织女曾经在人间恩恩爱爱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你能从中得出有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哪些信息?你所了解的关于当代中国农业信息展示。
1. 信息:
(1)铁犁牛耕。
(2)以一家一户(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3)男耕(牛郎)女织(织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4)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5)精耕细作。
⑹一号文件,惠农政策,如废除农业税,城乡保障一体化,新农村等。 (其它信息,言之有理皆可。)
2. 请将表中的6处空格填写完整。
时 期 生产工具 开始使用和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②耦犁、耧车 耕作技术 水利工程、灌溉工具: 春秋战国 ①垄作法 都江堰 汉 代田法、一年一熟 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⑤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或三熟 漕渠、白渠、龙首渠 魏晋南北朝 ③翻车 隋唐 ④曲辕犁 筒车 宋 明清 高转筒车 ⑥风力水车 【巩固提高】 一、选择题
1.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哪两种粮食作物?( C )
①玉米 ②水稻 ③粟 ④小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随着松土工具耒耜(如下图)的使用,说明当时我国的农业生产处于(B )
A.刀耕火种阶段 B.石器锄耕阶段 C.青铜器阶段 D.铁器阶段
3.在我国,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是在( C )
A.商朝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B ) ①养殖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②借用牛力耕田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色之一
③牛耕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 ④已出现了曲辕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5.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关于其叙述,正确的是( D )
A.说明我国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B.是我国耕作方式已经相当完善的标志 C.已经和耕耙耱技术结合在一起
D.该耕作方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 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表明了( C ) A. 垄作法得以推广 B. 代田法的普及 C. 一年两熟制出现 D. 一年三熟制产生
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修建了下列哪一项水利工程( C )
8.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下列农业生产工具开始运用于农业生产在同一朝代的是( C )
①翻车灌溉 ②筒车灌溉 ③耧车播种 ④曲辕犁犁田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9. 商周时期和战国时期,我国的主要土地制度分别是( A )
A.奴隶制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奴隶制国有制 C.奴隶制土地私有制、封建国有制 D.氏族公社公有、封建土地私有制
10.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如图)。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C )
A.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 B.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shān,古时旌旗的正幅),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寒暑,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11.(1)①方式:小农经济(自然经济)。②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③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①材料二。②主要观点:农民常年劳累,生活贫困;赋役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