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政管理学(夏书章)山东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考研
四个方面: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
2 合理的动态结构 领导班子的动态结构是指在动态领导过程中,行政领导班子所形成的合力,包括合力关系和合力状态。
人事管理的内容: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管理
人事行政和企业中人事管理的区别:管理对象、管理权来源、权威性、性质、复杂性、法律规范程度不同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 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 2 强调政治中立
3 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4 实行功绩制原则
5 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注重廉洁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 不搞政治中立
2 分类管理和统一领导相结合 3 有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 4 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公务员权力和义务的主要内容:
1 权力是指法律对公务员可以享有某种利益或可以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国家给予公务员为达到某种要求或实现某种法定利益提供了合法手段和可能条件,公务员可依自己的意愿决定是否运用这些合法手段和可能条件去实现某种行为,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侵犯。 2 义务是指法律对公务员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是公务员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的法律规定。法律规定的公务员义务,每个公务员必须履行,不能放弃,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当代西方国家人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政治中立动摇
2 具有弹性化任用制度 3 谈判工资制
4 出现了绩效管理和绩效工资 5 放松规制
6 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
公共预算的目标:总额控制、配置效率、运作效率、财政问责 我国政府预算的编制原则:
1 合法性原则;2 真实性原则;3 完整性原则;4 科学性原则;5 稳妥性原则;6 重点性原则;7 透明性原则;8 绩效性原则 我国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 执行进度缓慢,导致预算结转;2 收支过程中仍存在违规行为;3 预算变更随意性仍然比较大
行政信息是指反映行政管理活动及其对象的状态发展与变化对行政主体有新意义的消息、情报。
行政信息管理是指在行政系统内,按一定的要求,通过对行政信息诸要素(内容、载体、手段、工作者等)及其运作的组织,使之达到为行政工作服务的目的。 建立政策议程的途径: 政策过程:
1 政策议程建立;2 政策方案形成;3 政策决定;4 政策执行;5 政策评估 定制政策方案的原则:
1 信息性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预见性原则;4 灵活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政策合法化的内容:
1 决策者及其权力的合法化 2 政策决定程序的合法化 3 政策内容合法化 4 政策内容法律化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1 政策的决定因素如合法性因素和合理性因素 2 政策资源因素 3 政策环境因素 政策评估的类型
1 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2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3 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 行政公共关系的含义:
行政公共关系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行政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的一般理论在政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从静态上看,行政公共关系主要指发生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行为及状态。从动态上看,行政公共关系即政府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沟通活动。从管理角度看,行政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即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行为和状态进行管理,或者说,是对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传播沟通的目标、对象、媒介、资源、过程和效果等基本要素进行管理,以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最终达到政府目标。 行政公共关系的特征:
1 主体的权威性;2 对象的复杂性;3 传播的优越性;4 目标的独特性 我国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的动力:
1 经济市场化是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的基础
2 政治民主化为行政公共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 行政改革的突破是我国行政公共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推行行政公共关系的意义:
1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 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 有利于维护转型期社会秩序的稳定 4 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国际形象 行政公共关系的任务: 1 把握公众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舆论是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对一定社会问题所发表的意见的总和
2 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争取公众了解和支持 3 开通社会沟通,建立完善有效的渠道,缩短政府与公众的距离 4 多办实事,协调内部外部关系,创造“人和”的行政环境
行政协调是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
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行政协调的作用:
1 有利于增强行政凝聚力 2 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3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1 坚持统筹全局;2 坚持分层运作;3 坚持动态协调;4 注意非平衡因素的影响
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简言之为行政机关立法 法治行政的必要性:
1 行政立法是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标志
2 行政立法是实现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法与权的统一,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统一的要求 3 行政立法是进一步加强政权建设、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各级政府之间关系的需要。 法治政府含义的内容:合法行政、法律保留、合理行政、比例原则、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法治行政的原则:法律优先、程序公开、权力监督、法律救济 我国法制行政建设的目标:
1 完善依法行政体制 加强依法行政主体
2 完善行政法律制度 强化法律实施和科学决策 3 强化行政权力监督
我国行政管理法制化的主要内容:
1 行政法制意识的培养,包括法律至上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 2 行政组织法制
3 行政职权法制,包括职权立法、执行管理、行政监督 4 行政程序法制 行政监督的内容:
1 决策是否合法化;2 行为是否合法合理;3 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是否廉洁,不滥用权力;4 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滥用 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1 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2 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3 法律制度不健全;4 监督缺乏可操作性;5 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6 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如何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 1 强化监督机构和动力机制;2 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3 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4 强化人大监督机制;5 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斯蒂文芬克的公共危机四阶段理论:1 危险潜伏期 2 危机突发期 3 危机蔓延期 4 危机解决期
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机制: 1 公共危机管理的统一指挥体系 2 政府之权划分 3 责任制度 4 监督制度
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
1 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2 制定健全预案体系;3 进行信息检测与分析;4 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5 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公共危机决策遵循的原则:
1 权力集中;2 结果优先;3 短期目标优先;4 强制勇于承担风险原则 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
1 信息报告;2 先期处置;3 应急响应;4 指挥与协调;5 应急结束
行政改革的含义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行政改革仅指政府机构改革;广义的行政改革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 中国行政改革的展望:
1 建立服务型政府;2 建设责任政府;3 建设效能政府;4 建设法治政府 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要特点:
1 坚持有计划、渐进式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稳步发展。 2 坚持依法改革,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法律规范 3 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益
4 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工作班子,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 1 缩小行政管理范围,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功能为减轻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行政管理范围
2 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扩大地方政府的权力 3 精简机构,改革传统科层组织制度
4 注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公务员定员管理 5 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改进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