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高考化学 - 烃类总复习(经典)
A.(CH3)2CHCH2CH2CH3 B.(CH3CH2)2CHCH3
C.(CH3)2CHCH(CH3)2 D.(CH3)3CCH2CH3
7.1,2,3—三苯基环丙烷的3个苯基可以分布在环丙烷平面的上下,因此有如下2个异构体。
(
是苯基,环用键线表示,C、H原子都未画出)
据此,可判断1,2,3,4,5—五氯环戊烷(假定五个碳原子也处于同一平面上)的异构体数是
A.4 B.5 C.6 D.7
8.某植物中(C6H10O5)n的含量为10%,若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将(C6H10O5)n转化成CH4:
(C6H10O5)n+nH2O
3nCH4↑+3nCO2↑
某沼气池,当加入该植物162 kg,可得CH4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3
A.6.72 m B.6.72 L
33
C.2.24 m D.4.48 m
9.已知化合物B3N3H6(硼氮苯)与C6H6(苯)的分子结构相似,如下图:
则硼氮苯的二氯取代物B3N3H4Cl2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为
A.2 B.3 C.4 D.6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0.(10分)按系统命名法填写下列有机物的名称及有关内容:
名称是 ,它的一卤代物有 种同分异构体;
(2) 名称是 ,1 mol该烃完全燃烧需消耗O2 mol。
11.(10分)下图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31年测定烃类化合物(只含C、H两元素)组成的装置。瓷舟内的烃样品经加热分解或气化后用纯O2流驱赶经过红热的CuO,这里烃类化合物反应变成CO2和H2O,再经吸收管吸收。已知下表数据。 瓷舟 小舟 样品+小舟 吸收管Ⅰ 吸收前 吸收后 吸收管Ⅱ 吸收前 吸收后 A mg B mg C mg D mg E mg F mg
(1)烃样品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氧化剂是 。
(2)吸收管Ⅰ应装的吸收剂是 ,Ⅱ应装的吸收剂是 。
(3)样品中碳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是 。
5
12.(10分)在1.01×10Pa、120℃时,1 L A、B两种烷烃组成的混合气体,在足量O2中充分燃烧后,得到同温同压下2.5 L CO2和3.5 L水蒸气,且A分子中比B少2个碳原子,试确定A和B的分子式及体积比。
13.(15分)化学上常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的组成。这种方法是在电炉上加热纯O2氧化管内样品,根据产物的质量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下图所列装置是用燃烧法确定有机物分子式的常用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若产生的O2按从左到右的流向,则所选装置各导管的连接顺序是 。
(2)装置C中浓H2SO4的作用是 。 (3)装置D中MnO2的作用是 。 (4)燃烧管中CuO的作用是 。
(5)若准确称取0.90 g样品(只含C、H、O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经充分燃烧后,A管质量增加1.32 g,B管质量增加0.54 g,则该有机物的最简式是 。
(6)若要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则还需要 。 14.(10分)(2003年春季高考题)取标准状况下CH4和过量O2的混合气体840 mL,点燃,将燃烧后的气体用过量碱石灰吸收,碱石灰增重0.600 g,计算:
(1)碱石灰吸收后所剩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 (2)原混合气体中CH4和O2的体积比。 附参考答案
一、1.C 2.D 3.C 4.D 5.B 6.D 7.A 8.A 9.C 二、10.(1)3,4—二甲基辛烷 10 (2)环十二烷 18 11.(1)O2、CuO
(2)CaCl2、P2O5 碱石灰
(3)w(C)=%
12.A为CH4,B为C3H8时,两者的体积比为:V(CH4)∶V(C3H8)=1∶3;A为C2H6,B为C4H10时,两者的体积比为V(C2H6)∶V(C4H10)=3∶1
13.(1)g f e h i c d(或d c)a b(或b a); (2)吸收水分,干燥O2
(3)作催化剂,加大产生O2的速率
(4)使有机物更充分的氧化成CO2和H2O (5)CH2O (6)测定有机物的式量
14.(1)CH4+2O2
1 mol 80 g
原混合气体中n(CH4)==0.0075 mol
3
-
则V(CH4)=0.0075 mol×22.4×10 mL·mol1=168 mL 故剩余气体840 mL-3×168 mL=336 mL
(2)V(CH4)∶V(O2)=168 mL∶(840 mL-168 mL)=1∶4
乙烯 烯烃
重点
1.乙烯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及用途; 2.烯烃的组成、通式、通性。
2.难点聚焦
一、乙烯的结构和组成
根据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写出乙烷分子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
四个氢原子和两个碳原子的位置关系有何特点六个原子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二、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工业上所用的大量乙烯主要是从石油炼制厂和石油化工厂所生产的气体中分离出来的。 在实验室里得到少量的乙烯气体 1.制备原理
从上述乙烯制备的反应原理分析,该反应有什么特点?应该用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
回答:该反应属于“液体+液体生成气体型”反应,两种液体可以混合装于圆底烧瓶中,加热要
用到酒精灯。那么反应所需的170℃该如何控制?用温度计,当然量程应该在200℃左右的。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混合液面下,但不能接触瓶底。 2.发生装置
① 浓硫酸起了什么作用?浓H2SO4的作用是催化剂和脱水剂。 ② 混合液的组成为浓硫酸与无水酒精,其体积比为3∶1。
③ 由于反应温度较高,被加热的又是两种液体,所以加热时容易产生暴沸而造成危
险,可以在反应混合液中加一些碎瓷片加以防止。(防暴沸)
④ 点燃酒精灯,使温度迅速升至170℃左右,是因为在该温度下副反应少,产物较
纯。
⑤ 收集满之后先将导气管从水槽里取出,再熄酒精灯,停止加热。 ⑥ 这样的话该装置就与实验室制氯气的发生装置比较相似,只不过原来插分液漏斗
的地方现在换成了温度计。
3.收集方法:排水法当反应中生成乙烯该如何收集呢?
C2H4分子是均匀对称的结构,是非极性分子,在水中肯定溶解度不大,况且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8,与空气的28.8非常接近,故应该用排水法收集。 请大家根据制备出的乙烯,总结乙烯有哪些物理性质。 三、乙烯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稍有气味、难溶于水、ρ=1.25g/L
乙烯是一种典型的不饱和烃,那么在化学性质上与饱和烷烃差别如下: 2.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
[演示实验5—4]将原先的装置中用于收集乙烯的导气管换成带玻璃尖嘴的导气管,点燃酒精灯,使反应温度迅速升至170℃,排空气,先收集一部分乙烯于试管中验纯,之后用火柴点燃纯净的乙烯。
实验现象:乙烯气体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黑烟。
[演示实验5—5]熄灭燃烧的乙烯气,冷却,将乙烯通入盛有酸性KMnO4溶液的试管中。 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很快褪去。
[演示实验5—6]将乙烯气通入盛有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中。
实验现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红棕色很快褪去。(先撤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停止反应,演示实验结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