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要点
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要点
2公共问题与私人问题;
答:私人问题:所谓私人问题,或称个人问题,可以理解为是社会问题在少数私人身上的体现,包括个人和其他非公共领域产生的问题。 公共问题:所谓公共问题可以理解为是社会问题在多数人身上的体现,及私人问题在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 3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答:二者的相互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1)研究对象上相同,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2)实施过程的环节相同,都要经过确认问题、制定方案、计划实施到结果评估的程序。(3)公共管理要在公共政策的指导下进行。(4)在实现目标上,公共政策的目标要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1)两者的范围不完全一致。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而公共政策主要体现在解决公共问题上。(2)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公共政策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对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分配,公共管理则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来改善大众的生活质量。
4主导性政策与分配性政策; 答:主导性政策是如何解决现实公共问题的政策,包括政府采取行动的主导目标、方向、具体步骤与措施。
分配性政策是分配性政策是分配性政策是分配性政策是指国家向全社会或社会某一领域提供经济资助或资源投入的政策。二是向工薪报酬发放管理政策。 5公共政策问题的结构与层次;
(1) 结构优良的问题:决策者人数较少,只有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仅有几个。决策者在政策方案的效用或价值方面,能够达成一致。 (2)结构适度问题:涉及一位或数位决策者在相对有限的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方案的效用能够反映目标的一致性。但结果是不确定的。
(3)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其效用无法达成一致,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的,也不能够确定其风险。 由政策问题的关联性可以推出,政策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政策问题系统,而系统具有层次性,所以政策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或者叫层级性。从战略型决策问题到战术性决策问题之间包括主要问题、次要问题、功能问题、轻微问题这样几个层级。一个政策问题往往是更大范围内政策问题的一部分。同时,这个政策问题本身又包含着几个更小范围的政策问题。不同层级的政策问题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政策问题的这种层次形式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 6公共政策与国家政治
答:公共政策集中反映国家政治,其本身又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1、公共政策的制定与输出,直接说明一个国家政治系统的运作状况; 2、公共政策的发布标志着一个政治活动周期的结束; 3、通过公共政策整合民意;
4、通过公共政策推动政治制度的发展。 7知识范畴与政策科学;
答:知识是客观存在之于人类主观认识的反应。从知识的一般属性分类:
1常识与专业知识,常识是指基于前人的经验而大众认同的关于某种事物必然性
的看法,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看法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加以验证; 2自认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 3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政策科学也称政策分析,对政策的调研、制订、分析、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政策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对备选政策的效果、本质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它是在运筹学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筹学和系统分析侧重于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政策分析则侧重于对问题的性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新的政策方案和解决途径。 8政策科学的内容体系
答;政策科学是指兼容各相关学科的优势,且能够解决各种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全新的学科。内容体系包括:公共政策原理;公共政策基本理论;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方法论;政策制定系统及其改进;公共政策的发展。 9实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实质性政策是指具有到位的物质资源投入,有明确的执行授权,对政策适度对象或有明确的切实利益提供,或有明确具体的行为规范,同时有严密的组织、程序辅助执行的政策。
符号性政策,在内容上没有物质资源与实权、实利的提供,对调适的对象说出,只是一种号召或舆论,不一定实质性地执行。 10政策科学的新动向;
答:1趋前倾向:是指在政策研究中强调政策咨询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而偏重于在政策制定中加强政策咨询的趋势。
2趋后倾向:指公共政策研究中注重公共政策执行、评估以及终止的趋势。 11投票悖论
答:在多数同意规制下,不可能在多个备选方案中选出唯一一个,而可能在多种选择之间循环。不同投票次序会产生不同方案,这使得在多数同意规则的民主制度下,可通过操纵投票次序而使自己支持的方案最终获得通过。备选方案越多,出现投票悖论的可能性越大。 12阿罗不可能定律:。;
答: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
解决:作为个人来讲要在这样的选择中获胜,使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结果成为公共选择的结果。一般不首先选择自己的最优顺序,而是联合一个合作对象,将其中某一选择顺序给否定掉,然后来达到自己的选择目的,这一点符合了利他到利己的原理。 13总统议会制与内阁议会制
答:总统制是发源于欧美地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宪法中都规定了总统的职权。与议会内阁制相比较,总统制的特点是以总统为行政首脑,行政机关从属于总统而非议会。在总统制下,总统独立于议会之外,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总统只向人民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
首任命。国家元首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并无实际权力。国家实际权力在内阁,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向议会负责。国家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都必须由内阁首脑或有关阁员签署。内阁向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如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只有向国家元首提出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的首脑重组内阁,或者是由内阁提议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大选,然后,根据大选结果组织内阁。内阁总揽国家政务,其首脑有权任命所有政府高级官员,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一切重大方针与政策。 14西方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观点 15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答:公众议程:某个问题引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和讨论,并向政府提出诉求,要求制定政策并予以解决。 政府议程:政府根据公众需求和自身立场观点,把相关社会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并准备采取行动的过程。 16问题的引发机制
答:1、客观情势的存在 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 3、问题影响程度深远 4、属于政府职权范围 5、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16政策问题认定中的类别分析、层级分析、对比分析;
答:类别分析 当我们把某一问题情境区分为某一问题之后,就排除了它是另一问题类别的可能性。 政策问题的类别分析分为逻辑划分与逻辑归类两个过程。类别分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相关性、穷尽性、互斥性、同一性
层级分析是为了确认导致问题的原因。层级分析通过对可能、合理和可行三个层次的原因分析,由浅及深,由表及里,逐渐挖掘和逼近政策问题产生的根源。
类比分析
公共政策的类比分析主要是为了寻找某个具体的政策问题与其他的政策问题的相似性。经常使用下列四类相似性的比较:(1)移情类比(2)直接类比(3)符号类比(4)幻想类比 17政策规划的标准;
答:基本的价值衡量标准,是要设计出既符合社会大众的利益和政治、经济、文化、伦理观念,即具社会可行性,又符合政策制定者的既得利益和意识、目标,即具组织可行性。
从基本国情出发;整体效益和系统性;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审时度势。 18叶海卡、林德布罗姆与弗瑞斯特; 18政策合法化与政策法律化; 答:所谓公共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选定的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据法定的权限与程序对政策进行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的过程。 公共政策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1、立法机关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过程: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表决通过;
2、行政机关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过程:法制工作机构审查—决策会议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签署—发布。
政策法律化: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
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它实际上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政策法律化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 。
过程:1、提出立法议案2、立法机构审查3、法律草案审议4、立法机关批准5、公布实施
19确定性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风险性决策: 决策环境不确定 决策信息不完全 可估得未来环境发生的概率 设计了多个方案,并已知在不同环境下个方案的损益值
确定型决策: 亦称标准决策或结构化决策。决策者在只存在一种自然状态(客观条件),而且对各种备选方案的结果均能确切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人无法确定未来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决策,是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只要可供选择的方案不止一个,决策结果就存在不确定性。
20政策合法化与民众认同程度;
首先,政策合法化不仅包括符合宪法和相关法律条文的实质和程序的规定;还要符合法律原则和精神,符合一套社会认可的规范,即民众的认同。
其次,在政策合法化过程中,不能拒绝任何审查,确保民众的监督,让公民行使质询权,公共政策制定者要知道与公共政策有关的利益群体的要求和想法。 最后,要注意人民群众在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的影响。公众参与是确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径。政策合法化是吸收民众参与决策,加强政治沟通与协调的过程。
21行政决策的效率性与公共性;
22政策过程及其功能;
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或终结。
政策运行有一个周期,政策产生、实施、监控、评估、终结的周而复始的运转过程。 功能: 管制功能:政策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政策主体对政策对象的制约或禁止来进行管制。
引导功能: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发展加以引导,使政策具有导向性。 调控功能: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
分配功能: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策主体主观偏好一致者。 23政策执行的行动论与组织论;
答:行动理论:将政策执行视为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24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本身因素:
政策的权威性;政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政策的正确性、明确性与具体性;政策的可行性;政策的稳定性与连贯性。 (二)机构的因素:
组织机构的命令与服从体系;组织机构的层级与幅度;组织机构的分化与整合。 (三)人的因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